第一千零九章有人敢于出面作證?
朱元璋滿意地點頭,忽而語氣緩和了些許:“瀚弟,標兒,朕這幾日聽聞百姓們在街頭巷尾稱你們?yōu)椤裥碾p賢’,你們辦事,連朕都要多加放心啊。”
朱瀚與朱標相視一笑,恭敬道:“陛下謬贊,臣弟與太子殿下不過盡己所能,竭力為民罷了。”
朱元璋擺擺手,語氣多了幾分柔和:“去吧,繼續(xù)籌劃,朕倒要看看,這‘民情司’能做到什么程度。”
朱瀚與朱標離開御書房后,走在宮中回廊上,微風(fēng)拂過,朱標沉吟片刻,開口道:“皇叔,父皇對‘民情司’甚是看重,如今雖已初具規(guī)模,但各地情勢不同,想要真正發(fā)揮功效,恐怕還需細化運作方式。”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沉穩(wěn):“你說得對,標兒。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情,若一概而論,難免流于形式。依我看,民情司應(yīng)當(dāng)因地制宜,針對各地具體情況設(shè)立不同職能。”
朱標聞言,點頭贊同:“皇叔所言極是。比如江南之地富庶,民眾多以商賈為生,或可設(shè)立‘商貿(mào)部’,專門聽取商戶訴求,解決交易往來之難。至于北方,百姓以耕種畜牧為生,便應(yīng)側(cè)重于農(nóng)業(yè)事務(wù)。”
朱瀚聞言,目光一亮,拍了拍朱標的肩膀,笑道:“好,標兒,你已經(jīng)學(xué)會從民生出發(fā),體察百姓之需。如此看來,不如我們再細化幾項職能,比如‘農(nóng)事部’,‘匠作部’,‘訴訟部’等等,確保民情司真正做到為民解憂。”
朱標深以為然,沉吟道:“既然要因地制宜,那這些職能部門的設(shè)置便需慎重挑選主管之人,不僅要熟悉地方事務(wù),更要清廉正直,真正為百姓謀福。”
朱瀚笑道:“此事不難,我會向皇兄建議,從六部及地方官員中遴選一批經(jīng)驗豐富、口碑極佳之人,予以考察后委以重任。同時,為避免有人敷衍了事,需設(shè)立考核制度,若民眾滿意,方能留任,若有懈怠,便即刻撤換。”
朱標連連點頭,眸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皇叔,若能如此施行,大明百姓將會更加信賴朝廷,父皇也能高枕無憂。”
正說話間,一名錦衣衛(wèi)快步而來,拱手道:“殿下,王爺,御史臺魏大人求見。”
朱瀚略一沉思,隨即笑道:“魏大人向來以直言敢諫著稱,想必是聽聞‘民情司’之事,特來建言。”
不多時,魏御史步入堂中,神色肅然地行禮道:“王爺,殿下,微臣素來敬佩二位為國為民之心,此番特來獻上一策。”
朱標溫和地道:“魏大人請講。”
魏御史拱手道:“微臣以為,‘民情司’雖立意極佳,但若無實際考察,難免流于紙上談兵。微臣建議,由殿下親自巡視各地,聽取百姓心聲,如此方能真正知民疾苦。”
朱瀚聞言,微微頷首,目光深邃:“魏大人所言有理,百姓或許懼怕官員,但若太子親自走訪,必能拉近朝廷與百姓的距離。”他看向朱標,“標兒,此事你意下如何?”
朱標鄭重道:“皇叔,愿親自巡視各地,聽取百姓所想,所愿,所盼,務(wù)使‘民情司’成為百姓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