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楚衰,游俠
楚莊王二十一年,白國一百七十八年
孫叔敖患疽病去世。人們前往孫叔府吊唁,卻發現作為一位令尹,孫叔敖家里竟窮得徒有四壁,連棺木也未準備。他死后,兒子窮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當初白德所說的三怨,孫叔敖一直銘記在心,因此他的爵位越高,他的心氣越是卑下。
低爵位和無爵位是高爵位存在的基礎,孫叔敖認為一個人占據了榮耀顯貴的高爵之位,其顯貴本質上是以不曾顯貴的廣大民眾為存在基礎的,
因而他絕不能對居處下位的民眾頤指氣使,盛氣凌人,而應當愈懷卑謙之心,常持尊崇之情,把生自于民眾的榮耀最大程度地還給民眾本身。這也是孫叔敖解決白德三怨的方法之一。
孫叔敖正是保持了這種卑下心態,才在受妒的地位上免除了一些嫉妒。
其次,他的權力越大,他處事就越是謹慎小心。他明白自己的權力界限,把自己的行為謹慎地控制于該界限之中,對于涉界的事情絕不擅權用事,留給上峰發揮意志的充分余地,徹底免除其受威脅之感;
與此同時,他也明白自己權力的分量,慎重地按照一定的禮儀規范和各種現實要求去處事,力求處政的平穩和妥善。孫叔敖以這種謹慎小心的處事風格,在最高的權力位置上避免了楚莊王的憎惡與猜忌。
另外,他的俸祿越厚,他對民眾的施予就越廣博。豐厚的俸祿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樂的本錢,而是他周濟貧寒、施惠于民的資本,借此他顯示了自己做官為民和厚施博愛的無私的高尚情操,民眾已失去了怨恨于他的基本理由。
在楚國的白氏之人,確定了孫叔敖的確符合白氏的人才的要求,便馬上將孫叔敖的一切經歷,以及死后民眾對于他的反饋全部傳遞給國內。
白國之內的白氏子收到楚國傳來的信息后,立馬組織人手為孫叔敖立傳著書,很快,列國都流傳起了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傳記,
看過的人都紛紛將孫叔敖稱作賢相廉臣,許多人都十分向往孫叔敖的君子之道,紛紛效仿他的做法,
霎時間,列國之人言必提孫叔敖,各國國君招攬人才皆和孫叔敖比。一時間天下風氣為之一清。
而楚莊王見孫叔敖的名聲已經傳遍列國,于是立馬要給孫叔敖的兒子封地,
當初孫叔敖還在世的時候,就和長子說:“君上數次想要給我封地,我都拒絕了。等我死后,君上一定會給你封地,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我看楚、越之間有一塊地叫寢丘;
這塊地既不肥沃,也不重要,但是名聲卻十分壞。楚人和越人都說那里有鬼神居住并時常向其祈福。如果我們孫叔氏想要長久的保存下去,我看就只有那塊地了。”
果然,楚莊王想要封給孫叔敖長子一大塊肥沃的封地,但是被拒絕了,孫叔子說:
“先父去世前曾給我說過,如果君上封給我肥沃的土地一定不要接受,如果實在推脫不掉,就請將寢丘這塊地封給我吧!那塊地雖然并不肥沃,但是能給楚國保留更多的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