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兩院并行
在李恪的設想中,他打算在大唐建立兩座院落,一個是大唐科學院,一個是工程院。
其中,大唐科學院負責學術研究,是以后由大唐在理科方面學歷最高的人群組成,主要就是負責各種前沿科技理論突破。
然后是大唐工程院,這個主要負責實踐,也就是主要負責將科學理論付諸于實踐,也就是把虛擬變現能力,為大唐以后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提供最先進技術支持和技術總結。
想了這么多,這些上林苑書院的學生可以以后科研發展的種子,實現工業化進城的種子。
在十年之后,這里每年向大唐提供三萬接受過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學生,這是李恪未來的底氣。
當上林苑書院馬上要進行期末考試時,李恪在一個個書院里考察,參觀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學習能力,并且與他們對話,觀察他們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實現工業化最基本的思維能力,這項能力其實全世界每個地區和人群都有,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
但是在古代天朝,“邏輯思維能力”是屬于被壓制的,就比如說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什么“機變械飾”悖論。
典故大概是孔子在河岸邊田頭行走,看見田間兩位農人在給莊稼澆水,一個用的是滑桿取水,就是拿一根長棍,一頭拴上木桶,一頭綁上麻繩用手拽著。
把這樣的長棍架在河岸邊的一支架子上,取水的人只需要手握麻繩上下拉動就能用杠桿原理從河里取水澆到田間地頭,十分省時又省力。
而另一位農人卻是自己拿一只木桶,來回在岸邊和田里奔走,幾十個來回后就累的滿頭大汗,而且澆到田地里的水還不如那個用杠桿取水的人。
這時候那個用杠杠取水的人嘲笑的說道,早就讓你和我一樣用杠桿取水,你偏要自己提著木桶來回奔走,現在看看,我身上干干凈凈,只是出了點小汗,而你腿上,褲上全是泥巴,還滿頭大汗,提上來的水還不如我,你說說你這樣,為什么就不學我一樣呢?
但這時那個滿頭大汗的農人不僅不覺得自己錯了,反而嘲諷自己用木桶取水是君子行為,君子不假于他物;而你用杠桿取水,是屬于討巧行為,是機械飾變,不屬于君子行為。
像這樣的辯論,如果在后世,肯定右一大堆人說那位提木桶的人是個杠精,是詭辯,對他一陣嘲諷,因為他們關注的是機械的取水效率,而不是機械飾變對君子行為的影響。
因為在他們看來,機械是機械,飾變是飾變,沒有嚴格的邏輯關系,所以機械飾變這四字成語完全就是為了打擊人而強行硬湊的,屬于杠精附體,用他來判斷是否是君子行為更是屬于人身攻擊,這才是君子不恥的行為,這樣的想法,是完全有邏輯依據的。
然而在古代,朝堂上的官員卻把主要的關注點放到君子問題上,在他們看來,機械飾變這四個字的觀點在一定情況下是有可能成立的。
那么這個條件下才有可能成立就等于在任何任何情況下必然成立,自己腦補必然成立,然后使用器物就一定是機械飾變,而機械飾變就與君子不恥掛鉤。
這種的觀點自從被確立后,就一直是儒家打擊工匠階層的一把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