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試卷的問題
以至于某朝開國重要人物居然建議給孩子多教教邏輯思維問題,只有充分具備了這些例子,整個社會才能慢慢的適應,然后就應該和工業化國家差不多了吧。
李恪坐在上林苑第一書院院長的辦桌下,看著書院為學生提供的考試題目,李恪的眉頭皺了起來。
因為他發現這些翰林和國子監的儒家群體,即便是在李恪明確劃立邊線后,這些人依舊讓人十分反感。
就比如說期末試卷,分為文學,數學,農時十考和雞鴨養殖注意事項,之后就是菜品方面,也差不多。
李恪在拿到的第一份試卷就是文學試卷,按照李恪的指令,一門課程的考試分數是固定的,一百分,然后考卷上盡量少出一些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和與李恪思想不符的情況。
李恪在制定這套法律時,還以為自己能高枕無憂,沒想到不到半年,就有了這么多學生。
然后儒家們一些習慣或者一些其它心思作祟,說要將大唐第一學說儒家的思想傳播到李恪的這些學子身上。
然后李恪你就算下了嚴令又如何?
你不是晚上還有課外拓展嗎?我在那上面講不就行了。
因為三百千里面全身經典,讀起來朗朗上口等原因,李恪實在是找不到辦法來克制這種行為。
慢慢忍過去就行了,畢竟還是有好處的。
而這些儒家人生在看到自己試探被放任后,在開始在試卷上做手腳。
比如說,你不是總分一百分嗎?那我再加一些拓展性問題,比如三字經里面的歷史人物,還有卷面分數。
你不是說全篇一百分嗎?好,那我不動這一百分,我可以在外加一些吧。比如卷面分數,母女相認現場,還有關于三百千的課外題目,每答對一題,就有額外分數加成,你說變不變態。
看到這些,李恪怒火萬丈,又不能直接發脾氣,之后又繼續看向其它試卷,里面關于農事十問和雞鴨養殖須知這兩項基本正常。
而關于數學方面,李恪看了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所有題目,發現這里面全是一些分式加減法和在阿拉伯數字下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按照課程分布,現在的幼兒園學了半年和待了半年完全是兩個區別。
幼兒園學分式加減,一年級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然后乘法口訣表,一些初級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因為學習進度的不同,這是學生們根據學習能力確立一個大概的知識儲備,然后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