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稻作起源之華南說
莫稚是省博考古隊的老人,資格比楊式挺還老,之前就是文物組的負責人。
所以大家都不陌生。
沈明笑,“那第二也不錯。”
蘇亦,“也不算第二,因為在莫稚老師之前,咱們省博的彭如策老師已經寫過相關論文,應該最早報告馬壩泥嶺山崗因開辟公路發現了一團含碳化稻谷的紅燒土(經丁穎教授鑒定為人工栽培稻)的學者。”
沈明,“……”
王大姐噗嗤,然后說,“當不了第一第二,作為咱們省博的前三可是可以的嘛,小蘇加油,大姐我看好你。”
歪樓了。
還是老吳說,“小蘇,你繼續剛才的話題吧。”
蘇亦才接著說,“石峽碳化古稻的發現,不僅填補了當時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栽培稻發現史上的空白,把中國南方地區(如云南)已知的最早種植栽培稻的歷史由3000多年前提早到4500年前,并且為了珠江流域、華南地區栽培稻種起源、演變及傳播增添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聽到他這些話,眾人望向他的目光不由變了變。
吳振華說,“這么說,你這個研究還是值得深入的啊。”
蘇亦點頭,“之前彭如策跟莫稚兩位老師的論文,更多是報告性質,所以我覺得還有不少問題值得深入討論的。”
吳振華皺起眉頭,“據我所知,這些都不是北大諸位師長的研究方向吧,蘇秉琦先生跟宿白先生,基本上不涉及稻作起源研究。”
在省博中,楊式挺無疑是北大正統嫡傳,然而,吳振華也曾經在北大讀過書。
甚至,說起來老吳的求學經歷,還蠻坎坷的。
當年,廣東哲學社科所招收一批高中生去中大讀預科,后來,社科所跟中大因為學生分配的事情鬧掰了。
吳振華他們這一批原本在中大念完預科并且要繼續讀四年本科的學生就被社科所全部召回。
然后把他們送去考古所進修兩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