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亞洲栽培稻的命名
汗,這就有點尷尬了。
畢竟,現在考古發掘出來最早的稻遺跡,也就是73年開始的河姆渡遺址,距離現在也就不過是七千多年。
蘇亦亡羊補牢,“嗯,記錯了,應該是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遺存,不過,距離現在也七千多年,甚至,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東漢《說文》一書中就有秈粳名稱的記載,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秈、粳栽培并重的國家,且在古代已經形成南秈北粳的地方分布格局。”
這就說明秈和梗的命名,在中國早確定。
錢詠文一聽,就知道他做過功課了。
然后繼續引導蘇亦的深入。
糧研所的其他年輕研究人員,也在一邊旁聽。
都是一起吃井水冰鎮西瓜的戰友。
這種閑聊,也隨意很多。
就有人問。
“那,蘇亦同學對于曰本型,跟印度型的說法,又是怎么看?”
怎么看?
當然是不認同了。
蘇亦深入,“據我所致,曰本學者加藤茂苞等于1928年,用主要來自中國的品種,根據雜交結實率和血清反應的實驗結果,將秈稻名為印度型,將粳稻命名為曰本型,自此,世界上出現了拉丁文命名的indica和japonica,而中國原有的秈、粳命名卻不為世人所認知。這種命名的方面,本來就不科學,也體現出來曰本學者的傲慢,也沒有辦法,這個方面曰本人確實是走在咱們的前面,誰走在前面,誰就爭得國際話語權。”
聽到這話,其他的年輕研究人員也是義憤填膺。
“憑啥咱們要聽他們的?”沈明第一個站起來反對。
他對水稻方面一無所知,外行看熱鬧,越是外行,他說起話來就越是理直氣壯。
不會像糧研所的年輕研究人員會有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