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章:考古地層學
其實,手鏟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意義,就是傳承。
老師把陪伴自己多年的手鏟贈送給心愛的弟子,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前世,蘇亦的第一把手鏟就是自己的研究生導師贈送的。
還篆刻自己的名字。
不過,這一次卻沒有。
他只是在省博實習,而且導師也不是楊式挺,估計楊主任也不愿意越俎代庖替宿白先生給他贈送手鏟。
所以,蘇亦接過臨時手鏟,然后開始從隔梁下探方,學著沈明的樣子,開始鏟土。
這一個動作,象征意義更多。
基本上都是用手鏟像撫摸著大地的肌膚一樣,輕柔,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疼對方,嗯,也就是探方里面的遺物。
現在也鏟不出來啥東西,但現在的探方,已經可以看出東西來了。
曹子鈞順勢講解,“從甲乙兩區的發掘情況及乙區南斷崖,嗯,在乙區的南面有一個斷崖,所暴露的地層堆積看,文化層堆積總厚度150-285厘米,甲乙兩個區域的地層堆積也大致相同,自上而下基本可分為四層。”
田野考古的地層堆積,可以說是考古學文化遺存的載體。
弄清楚一個遺址的地層堆積狀況,為遺址的年代和分期,提供了基本的依據和條件。
河宕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并不復雜,文化層之間層次分明,比較簡單明確的。
也容易就辨別。
從探方的剖面都很有很清晰的分界點。
當然,文化層,也不是隨意劃分的,而是要根據土質、土色及其包含物以及遺跡的疊壓打破關系來劃分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