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周禮·冬官考工記
“說回周禮,歷朝修訂典制,如唐《開元六典》、宋《開寶通禮》、明《大明集禮》等,也都以《周禮》為藍本,斟酌損益而成。所以說《周禮》就是皇權時代的經典。通過研究《周禮》,我們就可以研究各個歷史朝代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變化的源頭,這也是考古追溯的一個源頭之一?!?br/>
“至于《考工記》又出自于《周禮》還有另外一個別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從它的名字,就知道它涉及的內容。它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它也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關于手工業技術的文獻,該書在中國科技史、工藝美術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全書共7100余字,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內容,反映出當時中國所達到的科技及工藝水平。它所記載的東西,可以說,都屬于歷史考古的研究范疇。我想正是因為如此,宿先生才把《考工記》特意標紅,做為今天這堂課開講的切入點吧?!?br/>
蘇亦說完,宿先生示意他坐下,說,“你們小師兄說的挺好的,課后,有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問他?!?br/>
有了宿先生的官方認證,
這一刻,眾人望向蘇亦的目光一變再變,都震驚于他的學識。
似乎,在考古專業諸位師長的課堂上,就沒有小師兄回答出來的問題。
就連王訊都后悔不已,關鍵時刻,怎么不坐到小師兄的旁邊呢。要是這一次他還坐在蘇亦的旁邊,哪里會有這種丟臉的事情發生啊。
蘇亦坐下,許婉韻好奇問,“你怎么對《周禮》怎么了解?看過?”
蘇亦點頭,“一開始看的是《考工記》,然后接著看《周禮》,不過剛才的理解,主要還是來自于馬師兄以前的筆記,不然,我那么知道這些啊?!?br/>
沒有錯,他是作弊了。
宿先生的《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從五十年代一直開到現在,十年間,從72年就開始復課,因為考古專業第一批工農兵學員入學了。
這種情況下,停課階段五六年的時間。
加起來,這門課宿先生都教了快二十年,講課的內容肯定回有所改變,但是引用的古籍部分卻沒有怎么改變。
尤其是極為重要的《考工記》肯定不會錯過。
這些知識點,都被馬世昌記錄在他當年的筆記本上,恰好,倆人是室友,都住一個屋下,馬世昌書籍資料,對于蘇亦來說,想要看,隨時可以拿。
來上課之前,他大致把以前的講義還有筆記翻過一邊,沒有想到恰好用到了。
所以這是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