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現代都弄不明白考啥古?
俞先生沒來之前,蘇亦曾經對比過,他跟蘇秉琦先生編寫的《戰國秦漢考古》講義有何異同。
蘇秉琦先生編寫的《戰國秦漢考古》講義跟俞先生72年以后編寫的《戰國秦漢考古》的講義,在框架上沒啥明顯改變但在內容上卻有了明顯的改變。
比如第一章,依舊是戰國、秦兩個歷史時段。
但內容確實做了一些調整。
光說還看不明白,但對比兩本講義的目錄,就比較清楚了。
蘇秉琦先生版本,第一章戰國、秦:一、文化特征與材料分期;二、鐵器的使用和農業;三、手工業;四、商業;五、軍事;六、城市和社會生活;七、埋葬;八、文化藝術。
俞先生版本,第一章戰國、秦:第一節,冶鐵術的發生及其作用;第二節,列國城市的發展,第三節,埋葬制度反應的社會變革;第四節,青銅手工業的發展和楚國漆器工藝的表達;第五節,商品貨幣發展的標志——金屬鑄幣的流通。
僅僅對比兩個版本的講義,就可以看出來兩位先生的治學風格。甚至可以從這些都可以窺探出一些學術思想的端倪。
了解蘇秉琦先生的人,都知道蘇先生的學術思想的核心就是類型學。
類型學方法早已被蘇秉琦推演到極致,由分析一種器物(瓦鬲)到一種考古學文化(仰韶),再由中華文化的六大區系類型到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辯證法,運用得至臻純熟,業已達到其頂點。
蘇先生最開始研究類型學的著作就是1948年,發表的《瓦鬲的研究》,從瓦鬲研究再對各種文化分區研究,再到后來的區系類型理論再到中華文明起源的滿天星斗的說法,類型學的研究貫穿始終。
蘇先生的弟子,張培忠先生后來選取了六個標志性事件對中國考古學史進行分期,這六個標志分別是:
年,安特生主持的仰韶村發掘。
年,梁思永揭示的后岡三疊層。
年,蘇秉琦發表的《瓦鬲的研究》。
年,夏鼐發表《關于考古學文化的定名問題》。
年,蘇秉琦《關于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學術講演。
年,蘇秉琦發表《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試論當前考古工作重點和重大課題》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