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俞先生的預言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這節內容講述的列國城市的發展,也并不能面面俱到。
講述戰國的城市發展,其實還是從社會關系等角度去分析。
這個問題,最總還是回到古史分期上。
這本講義都是按照戰國封建說來編寫的。甚至在緒言部分,還提到在考古學中,石器、銅器、鐵器時代的概念,當主要是說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時候,馬克思主義者可以把它保留下來。但資產階級學者頂多只能看見人類技術發展的一般進程,不可能也不敢正視生產力發展對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的作用。
再后來,就開始引用馬克思資本論的觀點來論說生產關系。
在考古學里面,處處強調馬克思主義,在后世看來,挺不著調。
但在七十年代,這就是主旋律。
然而,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爭論了幾十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落成時,“中國通史陳列”按照從郭先生提出來的戰國時進入封建社會的觀點布展。在這個問題上,范、翦兩位表現出豁達的態度,對擴大這一學說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翦先生在撰寫中國史綱要教材時,曾有過猶豫和為難,甚至準備采用郭先生的學說,以使教材表述與“中國通史陳列”體系相一致。后來,上級部門鼓勵翦先生按照他們素所主張的觀點來寫,于是中國從西周時期進入封建社會的學說寫進了教材。
北大學生在使用中國史綱要當通史教材的時候,也都要了解翦先生的這個說法。
但尚先生魏晉封建論的學說一直不受重視,曾遭詆毀。
內心深處,俞先生是認同魏晉封建論的。從后來他跟張政烺先生的交往事件,可窺見一斑。
學歷史的人,可能多少知道張政烺先生是魏晉封建論者,但未必知道張先生是國內魏晉封建論者的第一人,然而,他跟尚先生一樣,也遭受到了詆毀。
但在課堂上,俞先生并沒有太過于講述古史分期的內容。
畢竟,國內古史分期爭論不休,一共有八種說法,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似乎哪一個朝代都有學者提出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