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鹽引
后來宋朝的蔡京把鹽鈔改良了。
蔡京雖是奸臣,但也是能臣,他搞錢就很有一手。
蔡京在鹽鈔上進行了改革,提出了鹽引制度。
改革之后的鹽引,分為長引和短引。長引銷外路,短引銷本路。最關(guān)鍵的是,鹽引是有期限的,長引一年,短引一季。限定運銷數(shù)量和價格。
宋朝由一幫藝術(shù)家當(dāng)皇帝,還能維持那么久,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一幫朝臣能幫他搞錢。
明朝初期,北面的戰(zhàn)事頻繁,朝廷需要大規(guī)模向北方運糧。就把鹽引和糧食綁定,商人把糧食等物資運到北方邊境和軍隊換取鹽引。
所以這時候,朝廷甚至是直接給邊軍發(fā)鹽引作為軍餉,這個方法稱為“開中法。”
明朝中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大量白銀涌入中國,白銀從明朝中期開始逐漸貨幣化。
當(dāng)年以糧換鹽引,變回了以白銀換鹽引。
這個制度,讓鹽引交易體系變得更加完善。
在江南揚州,甚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拍賣鹽引的地方,類似于后來的期貨市場。
自此之后,朝廷食鹽的販賣,就交給了一些已經(jīng)成型的大鹽商去做。
這些大鹽商,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
但同樣的,這些大鹽商背后,往往也有一些官場大佬的影子。
朱由崧手里正拿著弘光朝廷鹽引的賬單,看著這份賬單,他心里面怒火騰騰騰直冒。
鹽引因為壟斷,必然會產(chǎn)生腐敗和低效。
崇禎朝時一年的鹽稅還有三百多萬兩,就是滿清后來大殺,特殺,殺了幾千萬人,滿清初期的時候,一年鹽引能收到五百多萬兩,可是他這個弘光朝廷卻只有兩百一十萬兩。
這就很離譜了,明朝人口越來越多,鹽的消耗也越多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