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技術卡脖子
夏稅能撐一陣子,那就得利用這個時間空檔,盡快把市舶司弄起來。
朱由崧把揚州那個鹽引轉運使楊振熙從牢里放出來,讓他組織人手,趕緊先把市舶司搞起來,離應天府最近,朝廷水師也方便管轄的松江府上海縣成為首選。
明代中葉,上海縣就很發達了,是全國最大的棉紡織業中心,布匹行銷全國,遠銷海外,有“木棉文綾,衣被天下”之稱。
上海縣的海運這時候也發展起來了,永樂十年(1412年),為了方便船舶進出長江,大概在今川沙高橋鎮北臨海處,構筑了土山,設有烽堠,稱之為“寶山”。
上海慢慢的成為海運貯糧的集散點,這時的海運已經是上海經濟的另一支柱是產業。
楊振熙做鹽引轉運使雖然也貪污,但是他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底線。
楊振熙關在牢里幾個月了,現在把他放出來,去組建上海市舶司,讓他戴罪立功。
還有就是讓水師總兵黃蜚來面圣,朱由崧有一些相關事宜和他談談。
還有福建的鄭芝龍,朱由崧也派人去傳他來應天府,朱由崧也有事要跟他當面談。
同時朱由崧想看看這個鄭芝龍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想要完全恢復泉州的市舶司,是繞不開鄭芝龍這個東南沿海的怪物。
廣州和浙江明州島(今寧波)的市舶司也得搞起來。
朱由崧處理完手頭上的事,就前往天工院,他心心念的燧發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了樣品居然還搞不出來。
朱由崧一直致力發展軍隊的裝備。
為什么明軍戰斗力不行,和軍隊裝備問題有直接關系。
現在階段無論是清軍、起義軍和明朝部隊,在鎧甲裝備,武器的設計上大致相同,只是外觀顏色不一樣而已。
而明朝上下極度腐敗,加上軍隊屢戰屢敗,武器嚴重供應不足。
事實上,明朝軍隊所裝備的武器,無論是火炮,還是鎧甲是遠遠不如清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