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視察船廠
這些被列入匠籍的家庭,只能世代從事自己的專業。
后來朱元璋發現這一制度非常好用,便沿襲了下來,設置了軍戶、匠戶,成為影響中國歷史數百年的獨特制度。
軍戶、匠戶制度,子子孫孫只能被朝廷一直壓榨,免費服兵役、免費服匠役生產東西。
一旦你是匠戶、軍戶這個職業,非常不好意思,你這一輩子都得干下去,終身不能換職業。
非但你不能換職業,你的子孫也不能換職業,世世代代都必須承襲,繼續接著干。
也就是說“一日為匠戶、軍戶,終身為匠戶,世世代代都為匠戶、軍戶”。
匠戶、軍戶們長期被壓榨,又沒有人身自由,使得匠戶軍戶們地位低下,幾乎沒什么上升通道。
匠戶在作坊中要受到官吏的層層盤剝,各監局的太監也是利用匠役干活。
衛所有軍戶逃跑,工匠中也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況,據統計,天順十年(1460),工匠逃亡多達三萬八千余人。
大明朝廷一方面招撫,一方面將逃亡匠戶發往衛所充軍,知情不舉者亦充軍。
太他娘的慘了。
后來這種變得效率低下的匠籍制度,經過數次改革,變成輪班制,但是官員從沒正視過這些低賤匠戶,反而變本加厲剝削。
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下令輪班匠可折收銀兩,南匠每名月出銀九錢,北匠每名月出銀六錢。納銀后,可免赴京匠役。
也就是說,匠戶可以通過交錢,不用服匠役,交的這個錢叫做“班匠銀”。
嘉靖四十一年,朝廷進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輪班匠每年納“班匠銀”四錢五分。
現在朱由崧很郁悶,對何騰蛟這個工部尚書,不知道說什么了。
何騰蛟這個人,在正史上就是看不起底層出身的農民軍,心胸不夠豁達,和低層出身的農民軍有著難以隔閡的階級矛盾,迫于形勢又不得不招降農民軍,卻又一直提防著農民軍,小心思小動作不斷,最后抗清事業搞崩了,何騰蛟要有很大的責任。
這是存在上下階級固化思想問題,換其他人會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