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廢除天下賤籍(2)
“還有漁歌九姓,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他們以捕魚為生,常年漂泊于漁船之上。”
“廣東一帶的疍戶,他們世代居于海上不得上岸,不識字不知禮,在民間更是常常被人辱之。”
“還有福建、江西的棚民,他們如其他賤民一般,不得科舉務工務農,不得與良民通婚,不得出行,就是連衣衫都不可與良民一般。”
“更有淮南淮北的伴當、世仆為賤民,其地位比之樂戶、惰民更為悲慘。”
“臣知淮南一地村莊有兩姓,一姓為主家,一姓卻世代為仆,稍有不合,主姓人人皆可加以捶楚,猶如奴隸。”
朱由崧默默的聽著,他倒是沒想到大明的賤籍來源如此復雜,忍不住問道,
“像這一村莊,出現兩姓一主一奴,是何原因形成的?”
“回陛下,這多是無處可去的流民落難遷移所致。”
“原來是這樣。”
朱由崧一陣愰然,這個時代原因,一些因為戰爭或者災害失去土地的人成為流民,為了生存不得不移民外地,依附外姓。
但封建社會制度,沒有土地的農民,是根本不受官府承認和保護的,就這樣成為了黑戶賤戶,被當地人欺辱。
外來者被本地人欺辱,就是在后世都普遍存在,如前世朱由崧南下打工的經歷,因為沒有證,被當地聯防隊關小黑屋,然后被送去干免費苦力,想想都是淚啊。
袁繼咸這時還在繼續解說著,
“陛下,奴仆非賤籍,奴籍由來已久,牽涉及廣,除了官奴還有私奴。”
“說是這私奴吧,多是亂世災年時節,一些窮人自愿賣身依附于富貴人家。”
“若是對奴籍一刀切進行革除,反而會讓大量奴仆孤苦無依,失去生活來源。”
“袁先生言之有理,是朕考量不周了。”朱由崧點點頭,表示認同。
這個封建時代,因為生產力的原因,很多人都是靠天吃飯,普通人抗災害能力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