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銷我億劫顛倒想——以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一個凡夫的想法,絕大部分都是錯的。所以剛開始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為它都是跟我愛執相應;而這個妄想就是─我們在過去的生命經驗當中,造了很多很多的業,留下很多的生命經驗,就變成我們今生的一個想法,佛法說這叫顛倒想,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本。那么我們的目標,就必須把這無始劫的顛倒想,要轉成一個清凈的真如。整部《楞嚴經》就是做這件事情─把心帶回家,或者說是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妄想跟真如它們兩個是同時存在的;生滅心跟不生滅心,這兩個隨時隨地都是同時存在,但不幸的是,我們永遠跟著妄想走,我們總是覺得跟著妄想走是對的,是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所以我們無始劫來,忽略我們真實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為我們沒辦法回光返照。那怎么辦呢?本經告訴我們:
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倓虛老和尚他提出六字真言:就是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個字是未來你開始正念真如的方法,你要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不迷是一種智慧的觀照;
不取是一種禪定的安住;
不動是一個持戒,身口意不要亂動。
這六個字它實際的操作,有兩個地方的不同:
(一)假設你是一個老參,你《楞嚴經》已經修學過十多年了,你在整個破妄顯真的過程當中,你直接從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觀--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來空的,而真如本性是我本來具足的,那么一下就可以回光返照,所以說:老參的修學是從不迷,從理觀而帶動了不取而變成不動。所以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它是一體的;聲聞戒的戒、定、慧,是要持戒而成就禪定,由禪定而產生智慧,這樣上來的。大乘佛法是兩個都有可能,也可以從智慧─你生起智慧的觀照,你就能夠幫助你持戒、幫助你禪定;這種人,他的理觀的智慧強,從不迷而帶動了不取、不動。
(二)那如果初學者怎么辦呢?我理觀薄弱怎么辦呢?本經它說從不動下手,先從事修─佛陀提出二個方法:第一個持戒,持四根本重戒;第二個就是持咒,持楞嚴咒或者持楞嚴咒心。我今天遇到了境緣的刺激,我理觀提不起來,我可以先要求自己不動,不要亂動,以不變應萬變,先不要亂動。
◆你會發覺:這個末法時代,為什么講魔強法弱?
因為這世間它所創造的氣氛,是在刺激你打妄想!你注意看:它要求效率,你知道了就要馬上去做,否則你就失去了競爭。
◆《楞嚴經》完全不同,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先不要亂動,等到妄想過去了,真如顯現了,你才可以去做。在《楞嚴經》的觀念里面是:謀定而后動,所以研究《楞嚴經》以后:你會覺得你整個生命的腳步放慢,你的過失變少了,你看事情看得更清楚。
妄想是沖動的,它是情緒化的,你可以先從不迷下手,你也可以從不動下手,都可以!總而言之,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它所對治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我們心中的妄想!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個皇帝商紂王,商紂王有一天,有一個諸侯供養他一雙象牙做的筷子。這雙筷子紂王非常歡喜,心中就住在這個筷子。我們一個人歡喜一個東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歡喜;筷子要是損傷了,他就痛苦,所以我們的心就隨這筷子起伏!
有一天,他有一個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紂王吃飯的時候,他感覺這商紂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對勁,就有一種不祥的征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從小事情體會出大道理─會事入理。他就跟商紂王說:你這筷子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商紂王說:這是諸侯供養我的啊!他說:這個筷子不吉祥,你要趕快把它舍掉、把它丟棄,否則你有亡國之患。商紂王說:這不就是個筷子,有這么嚴重嗎?箕子說:你今天你愛著這個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飯,吃久了以后,你覺得這個碗不對勁,跟這筷子不相配,你總有一天要找一個象牙的碗,來跟這個筷子相配;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桌子也不對勁了,桌子怎么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個象牙的桌子來跟這個碗相配;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房子不對,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蓋一個更莊嚴的房子,來配合這個象牙的桌子;所以總有一天,你就是因為這樣的欲望輾轉增勝而亡國。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僅是會帶動我們產生欲望、去造業,而是它會輾轉增勝;你滿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滾雪球一樣,會不斷的輾轉增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