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圣道的功德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用一種生滅的心,沒辦法去契合不生滅的功德。
所以如果你堅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便你今生努力的修學佛法,你還是不得自在,第二個您的功德不得圓滿。
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修行,不是。你問你自己安住了沒有?你的心態沒有調整好,你怎么修都不對!正如本經說的,你因地的時候就是拿沙,你煮出來的叫熱沙,你不可能變成飯。所以找到一個解脫的因地,你的第一個因地沒有找到,你后面全部都錯了,你第一步走錯,后面全部都錯,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飯來。
有人問我說:這十卷《楞嚴經》到底講什么?
它講的就是:找到你修學真實的因地,就是安住在不生滅心,這個最為重要!
你依止不生滅心,你才能夠成就所謂的修正了義。從自利的功德成就修正了義,從利他的功德成就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所以佛陀講了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就是在告訴我們自己云何應住?慢慢的告訴我們,遠離妄想,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如。這樣子才是一個真實的因地,才是一個真實修學佛法的心態。
戊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分二:己一、默請。己二、正示。)
我們現在想要把心帶回家,當然我們要對家的相貌要有所了解。那么這個家,我們應該以什么心為住呢?以不動的心為住。見性是不動的,沒有動搖。佛陀用客塵,這個客是客人,主人是不動,客人是來來去去。這個塵是空中的灰塵,它也是搖擺不定的。從客、塵兩種的譬喻,來開顯其實我們所依止的心性,是沒有動搖、沒有變化的。
己一、默請
這一段,阿難尊者用默然的方式來請法: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阿難尊者聽到佛陀前面的開示,前一段佛陀講到: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這段文說:在我們生命當中,主導我們見聞覺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后的本來面目,最終的主人翁,其實是我們的一念心性,那個不生滅心,只是我們沒有去把它找出來。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聽到以后,口已默然。他心中對這樣子保持默然,但是內心還沒有真實的開悟,所以他希望佛陀能夠進一步的對于我們所要依止的不生滅心,能夠更加的加以開示。這時候他合掌,表示內心的虔誠,期待佛陀進一步的慈悲教誨。
關于這一段的請法,我們從蕅益大師的注解當中,我們看出了兩段消息:第一個,阿難尊者的狀態是:口已默然,但是心未開悟。我們先作解釋第一段:
阿難尊者在整個過程當中,他示現一個凡夫,所以他的心是住在生滅心,但是經過七處破妄以后,他破到這個時候,是言窮理盡,無話可說。所以他對于達妄本空,知道妄想是生滅的,是沒有自體的,它只就是一個心境的碰撞,創造出一個感受,一個想法。所以當你問他說:你從什么地方來?你根本找不到。
我們的感受跟想法是怎么樣?是沒頭沒尾的,它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你問我剛剛感受跑哪里去了?沒跑哪里去。它只就是從空性而來,又回到空性,它只就是在過程當中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所以他對這個妄想沒有自體,已經完全認同,所以口已默然,表示對妄想是畢竟空,這一部分他認同,但是心未開悟。他對于我們真實的心性,還不能夠直下承當,因為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陌生。
你從什么地方來?你說:我從一念心性而來!大家聽到這一句話很難接受,太陌生了。所以這時候他的確是覺得佛陀只有一段的開示,沒辦法讓我們直下承當,所以這個時候心未開悟。所以從這個默請當中,看出阿難尊者的心態已經了知達妄本空,但是還不能夠承當知真本有。
己二、正示(分二:庚一、徵名驗解。庚二、現相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