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這個時候,佛陀面對阿難尊者這樣的狀態,他就要開始慈悲的開示阿難尊者。
庚一、徵名驗解(分三:辛一、如來問。辛二、陳那答。辛三、如來印可。)
首先佛陀就徵問橋陳那比丘的名稱,來驗證諸位比丘開悟的過程。
辛一、如來問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圣果?】
我們看經文:爾時世尊,這個爾時,就是說阿難尊者聽到:如是見性,是心非眼以后,他就默然的在那個地方合掌,請求佛陀再一次的開示。就在那個時候,佛陀這個時候就先安慰阿難尊者,就展開了又柔又細的具足網縵相狀的紫金光手,那么這個時候又張開了五輪指端,就來安慰阿難尊者。一方面就教誨阿難尊者,他說:我回顧我最初成道的時候,我來到了鹿野苑,為阿若多,憍陳那等五比丘,來開演四諦法門。
這一段我們解釋一下:
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有很多說法,我們用一般性的說法,一般性的說法是:佛陀是十九歲出家,出家以后,他先到外道修行的地方,參學了五年。這五年當中的重點是修學禪定,以禪定來攝心。但他覺得不對,因為心中的顛倒妄想,你用禪定把它壓住,如石壓草,問題沒有解決。所以他就離開禪定外道的學者,一個人到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麥。這整個過程當中,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太子出家,他的父親很舍不得,就派了在釋迦族當中的王公大臣,五個年輕人,希望把佛陀請回皇宮,叫他不要出家。但是佛陀出家的心非常的堅定,不成佛道誓不回宮。這五個沒辦法,回去也沒辦法交代,只好陪著佛陀修行。但是佛陀后來覺得苦行雖然可以磨練身心,但也不是悟入圣道的一個真實的方便,他就離開了苦行林,后來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開悟。悟道靠的是智慧,不是靠禪定跟苦行。
那么佛陀開悟之后,他第一件事情,就回到了苦行林去找這五位比丘,就度了這五比丘。他宣說的法門,第一件事情講到四諦法門,把生命分成了兩部分:一個苦集的流轉門,還有滅道的還滅門。生命就是苦集跟還滅兩個重點。
當時佛陀講出一句很重要的話說: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乃至於小乘的阿羅漢果,完全是因為你心中的客塵煩惱之所耽誤。這一句話很重要。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修行,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重點在哪里。
我們今天修行不能進步,跟外在的人事沒有絕對關系——
你不能說:誒…我不能修行是因為你障礙我。不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障礙我們,完全是自己的煩惱障礙自己。即便我們現在有障礙,是外境的刺激,產生感受跟想法,但是我們有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不住,我們可以不要去選擇住在感受的那個想法。別人給我們一個惡逆的因緣刺激我,產生一個很不好的感受,很不好、很邪惡的想法,這一部分我們不能控制,到這個地方凡夫做不了主,但是你可以選擇無住,這個想法你不要管它,讓它過去就好。那你要一住就糟糕了,想法讓你一住下去,觸在唯識學上說,觸,接觸外境。感觸、作意、受、想、思,到思心所就開始造業。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自己的障礙,完全是自己引生的。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是因為我們有所住,那么這當中就指出了我們整個修行的罪魁禍首,完全是自己的妄想煩惱耽誤了自己。
這個時候佛陀就告訴與會的大眾說:你們當初是怎么開悟的?又怎么能夠成就圣道呢?看這個意思,佛陀并沒有直接回答阿難尊者的問題,是請別人回答。這個在大乘經典經常有的,叫轉教。佛陀要弟子們來教授弟子們,佛陀再加以印證:如是、如是是這種方式。
這個地方就把我們修行的障礙,我們之所以修行不能夠突破進步,是自己的問題,那么這個就是把這個賊啊,煩惱賊給標出來。
辛二、陳那答
這當中的五比丘的上首,陳那比丘,阿若橋陳那的回答:
自陳得悟
【時橋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