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明 塵:
【又如新霽,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前面的客人是約果報,這個地方是約著我們三界的因地,發明我們的攀緣心。
所有的生死的業力,從什么地方來?就是——我們的攀緣心。
又如新霽這個新霽就是雨后天晴,這個時候在這個清旸,就是清澈的太陽緩慢的升天,這個時候陽光透過門窗隙縫照入到房間當中,透過陽光的照射,我們就能夠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塵,這個灰塵上下左右搖擺不定,但是虛空卻是寂然不動的。所以這個時候他思惟:澄清寂靜的叫做虛空,搖動變化的是灰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前面的橋陳那比丘,是看到整個廣大的三界果報是生滅的,這個時候他是向內觀察他的心也是生滅的——你內心生滅,所以你招感生滅的果報。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注解說:灰塵,我們一般看不到灰塵,你看我們現在看不到灰塵,但是你要有陽光照進來,你才看得到灰塵。也就是說,你一個人要不回光返照,誒…我也沒妄想啊。你不是沒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當然你就感覺不出有妄想。你看打佛七,打佛七你第一天充滿了自信,我這個人從來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哎呀!妄想這么多。因為你打佛七,你開始回光返照,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這個時候慢慢脫離妄想,這個時候你看到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得了啊。剎那、剎那的生滅,有無量無邊的感受、妄想現前。所以我們是透過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虛空中很多的灰塵。當然這個灰塵就是我們的攀緣心,當然我們一般人就是住在灰塵。
從《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像一個鏡子本來無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產生一個灰塵。住久了,你整個心就被灰塵全部蓋住了,現在要透過《楞嚴經》─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鏡子的灰塵全部掃干凈破妄顯真,才能達到真實的安住。
辛三、如來印可
【佛言:如是。】
佛陀說:如是、如是。佛陀對于橋陳那比丘三界果報的描述,對於我們內心生滅心的描述,佛陀是認同的,說:這個橋陳那比丘說的是正確的。
不過,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他提出一個觀念說:他說這個其實在微細處來說,這個灰塵跟虛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認知還是有所不同的:
小乘佛法:對灰塵,是完全消滅,他認為虛空——不允許有灰塵,他的思想是滅色取空,當然這個思想會有問題的。
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認為,灰塵是不會障礙虛空的。灰塵有什么關系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問題不在灰塵,問題是你不要住在灰塵,你有選擇性嘛!大乘佛法是認為產生灰塵的原因不能怪我們。當然所謂不能怪我們,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塵創造出來,它今生就要釋放出灰塵。但是你今生有選擇性啊,你可以選擇不住灰塵啊。不產生灰塵這一部分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安住在我們的生滅心,我們可以不隨我們的感受妄想而轉的,所以這個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臺教觀的判定,小乘佛法滅色取空,把生滅心消滅以后,這個是會有后遺癥的,錯損菩提。所以有些人對于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斷滅,你就沒辦法發菩提心了。你看阿羅漢,阿羅漢對外境─于一切法不受,他沒感受,阿羅漢他的身心世界,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他的內心世界…是什么世界啊?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鳥從虛空飛過去,它完全沒有感受。沒有感受好不好?當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是這個人不會起煩惱,不好是這個人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人,他看到眾生的苦,他完全沒有感覺,這就糟糕了,沒有辦法發大悲心。
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一開始就要走對方向,小乘佛法叫斷煩惱,大乘佛法叫轉煩惱。一個轉,一個斷,這個不同。
大乘佛法是煩惱你要去升華,你要跟自己溝通,你要用智慧來告訴你自己,不要住在煩惱。因為大乘佛法認為煩惱本來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變成煩惱,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斷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無住,小乘佛法叫斷滅,所以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當然結果也不一樣,這一點我希望大家要清楚,我們用小乘的方法斷煩惱的確很快,但是有很嚴重的后遺癥,你到最后菩提心發不出來。
所以我們從天臺教觀的判教,你這個成佛之道,你要長遠的布局,你不是說,誒…我先離開三界再說,那你后面的路怎么走呢?你不能斷了你的后路啊,所以你一開始方法就要走對!這個乘,你要選擇一個──我從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我這樣走不會影響后面,所以最好的斷煩惱的方法是無住。你后面才能夠生心嘛。所以這個地方它說明了,虛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塵,我們一念心性,清凈心,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