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以喻發明
明 客: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這個時候橋陳那比丘他就站起來了說:我身為僧團當中戒臘最高的長老。因為佛陀第一個度化的是五比丘,他是僧團的第一個成立。五比丘當中又以橋陳那第一個開悟,所以他獨得解名,他的名字叫做最初解。
那么他是怎么覺悟的呢?因為他觀察這個客人跟灰塵這二個字的義理,而成就阿羅漢果。所以這個斷煩惱啊,可以看得出來,斷煩惱是靠智慧,觀照智慧。你不是靠苦行,也不是靠禪定。這兩個只是一個助行。那么他是覺悟了從客塵這兩個字的義理去覺悟,就把煩惱給息滅了:
一、客
他先講出一個譬喻說:世尊!這就好像是一個從事長遠旅行的客人,他經過長遠的旅行,就暫時投宿在一個旅館當中。為什么呢?或宿或食,或者是住一夜,或者只是吃一餐飯。那么等到這個時間一到,吃完飯睡完覺,他就要俶裝前途,俶就是整理,整理行裝繼續的前進,他不可能長久安住。但是這當中身為旅館的主人,他就一直的住下去了。所以他從這個主人跟客人之間的對比,他就思惟來來去去的、生滅變化的叫做客人。永久安住的叫主人,以不能夠長久安住的就是客義。
客人在蕅益大師的解釋說:這個地方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整個三界的果報。
三界的果報,怎么就是客人呢?
我們過去生造了一個業,這個業力今生得一個果報。可能是一個男人或者是女人,這個果報就是讓你暫時住一住,就像旅館一樣。那么你住完以后,這個業力不斷的釋放,到了結束的時候,你又去得另外一個果報。所以我們在三界當中,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轉輪圣王,一下子做螞蟻。其實就好像我們住旅館一樣,今天住一個很好的旅館五星級的,下一個到一個地方,很破舊的旅館。有時候住一個好旅館,有時候住一個破舊的旅館。所以:
三界的果報,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安住。即便是釋迦牟尼佛來到三界,他也一定要示現滅度!
因為三界本來就是一個旅館的施設,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個圣人,能夠長久在三界安住,不可能。都是暫時住的,而且都要變來變去的。你這一個旅館住到一個時間,它就要趕你走了,不管你愿不愿意。說:欸我今生的果報住得不錯,不可以。即使你的福報再大,你說:我把所有的善業,都回向到今生繼續住下去,不可以。你一定要離開,這跟善業沒有關系。時間一到,這個旅館就要遷單了。那么這個地方,當然它所詮釋的是一個苦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果報的痛苦。
他是怎么覺悟的呢?所以這個四圣諦,第一個是知苦。佛陀在詮釋苦諦,不是說我們三惡道的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三惡道的苦,它不普遍,人天就沒有三惡道的苦啦。身為苦諦它必需要普遍在三界當中都具足。
無常是苦——因為無常讓我們受不了,我們的心喜歡安定嘛。你看我們現在,為什么我們大家一成家以后,一定要買個房子?為什么不租房子?租房子實際上更便宜,你拿這個錢去放在銀行,租房子更好。因為我們受不了整天在那邊搬家,我們要求安穩嘛。
追求安穩是人的本質——
快樂基礎在安穩,這個安樂嘛,不幸的是,我們接受的果報是不安穩的。你好不容易來到三界,剛開始還不適應,小時候慢慢慢慢…這個成長過程,欸,這個環境你適應了,你有很多的朋友,事業也做得很大,欸,它把你趕走了。等到你適應的時候,你四五十歲的時候,你覺得今生也還不錯啊,準備要趕人了。等到你到了來一個果報,你又不適應,等到你適應的時候,又把你趕走,這個就是苦,那種不安穩性就是苦。
所以你看我們在三界當中,就是一個旅館住一個旅館,一個旅館住一個旅館…那么橋陳那比丘就知道說:哦!原來我們這個地方是住旅館的,是客人。所以他覺悟到三界是一個苦惱的處所,從這個地方他產生了出離心。有了出離心當然還有智慧,下文看他真實的智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