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凈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
我們看佛陀教導我們,怎么去觀察我們的色身
先看空觀佛陀這以下都是講譬喻,先用淺顯的譬喻來比喻這個深妙的道理。說有一個人,以清凈目,這個人眼睛很健康,很清楚的看到任何的東西。那么他去看什么東西呢?觀晴明空,他去觀察晴朗光明的虛空。那么他能觀的眼睛是健康的,所觀的境又是如此的晴朗光明,所以他得到以下的結果惟一晴虛,是迥無所有。他看到整個虛空當中,是萬里晴空沒有任何的烏云。這一句話是比喻什么呢?就是說佛陀在看我們色身的時候,比方說,你的色身不管是健康、不管是多病,首先你要看你自己的色身啊,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色身——迥無所有。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你本來沒有色身的。在你整體生命當中,沒有你這個身相存在。那本來沒有,是怎么有的呢?看下一段
如實不空義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
合&nbp;法
【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這個人是無緣無故,這個地方很重要!
我們一個人生命的開始是沒有開始的,它沒有原因的——
要是說生命有開始,那這個生命就沒辦法結束,有真實的因,你就不能消滅啦。所以這個妄想是沒有因的,所以達妄本空嘛,它沒有個開始。那是什么時候開始打妄想呢?就是沒有開始。那么沒有開始的時候,他在無始劫來一念的妄動就不動目睛。
不動目睛這一句話指的是我們一個人本來眼睛是正常,是要眨眼睛,但是這個人他突然間不眨眼睛,他就專注在一個所緣境,就表示這個人開始產生攀緣了。你看比方我們眼睛專心看一個東西,就表示什么?表示仁者心動。你的心開始向外去躁動。這就是我們一念妄動以后的第一個所謂的無明業相,最根本的一個造業動態的開始。瞪以發勞,眼睛瞪久了以后就產生疲勞,這是指的能見相。則于虛空別見狂華,這是我們境界的所見相。那么這個地方都是微細的第八識的三細。
那么真實表現出來色身的是下一段復有一切狂亂非相,就是從第八識的三細,然后因緣成熟了,表現出來我們外在的受用,就是在虛空當中本來沒有華,突然間我們眼睛有毛病,因為你一直看虛空看久了,突然間,誒!感覺到虛空有一個如夢如幻的華出現,那我們的色身亦復如是。
佛陀引導我們怎么觀察色身呢?
首先你告訴你自己我們本來沒有這個色身,后來在前生的某一生,突然間一念妄動,去造了某一種業,可能你造的是一個善業,你到了三寶的地方,突然間看到三寶的莊嚴,產生強大的布施持戒,誒!你今生的色身特別的莊嚴美妙,你所受用的這些物質世界是如此的安樂美好,就是那一念的妄動。那么你在某一生也可能是一念的妄動,是往邪惡的地方動,你今生的色身短命多病,受用的果報也特別的卑賤。所以說,我們的色身是在過去生的某一生,遇到某一個環境,結果仁者心動,心動以后就創造一個業力,那么今生把它表現出來。就好像虛空本來沒有一個華,結果突然間我們眼睛一瞪,誒!華出來了,等到結束的時候,這個華又消失掉,這個就是我們對色身的觀察。
所以如實空義——這個空觀所觀察的是心性的本體,是離一切相的。但是假觀所觀察的是心性的作用,叫做循業發現,個人循業發現的。
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的經驗,跟大家報告一下——
我在講《楞嚴經》的時候,有一天…我要回我的房間,結果我開門的時候,不小心,這個門撞到我的頭,產生一個包。那我就想我這個頭的包從什么地方來呢?你說,門給我這個包,不對!這個門是個物質,它怎么可能把我頭上的包創造出來呢?你說,我頭上自己產生的,我頭上也不可能有這個包啊。那是從什么地方來?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本來就沒有這個包,但是門跟頭碰撞的時候,我過去的某一個業力成熟了,就把這個包創造出來了。那么我在承受業力的時候,這個業力慢慢慢慢就像放電一樣,放消失了,誒!這個包也不見了。
所以我們的色身是沒頭沒尾的,生命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就是在過程當中,因緣合和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業力在釋放的過程當中,它的確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問它從什么地方來?你問它將往哪里而去?如果你一定要問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