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二個、那么當我們把心帶回家以后,要做什么事呢?以湛旋其虛妄滅生。這個湛就是湛然不動,依止這個湛然、不生滅的一個心性來旋轉,這個關鍵在這個旋字。當我們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不是大事已辦啊,妄想它亦不斷的干擾你,所以開始怎么呢?調伏。前面是講安住真如,這個地方是調伏妄想。
《楞嚴經》講調伏,是講旋轉。這個旋轉就是轉識成智——把妄想轉成真如,使令這個生滅虛妄的心,不再生起,恢復我們本有的清凈覺性,才能夠成就本來光明、本來覺悟的不生滅心,然后依此來當作我們因地的發心,才能夠圓成不生滅的果地功德。
古德在解釋這段文的時候,提出兩個字的重點:
第一個依:首先你要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
第二個旋:你要能夠旋轉妄想,把這個妄想轉成真如,依止不生滅心來轉妄想。
要知道:我們的修學過程當中,你的因地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說清楚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煩惱,但是你用什么方式來對治煩惱,這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
(一)你用對立的方式:煩惱現前,用很強烈的方式,把它斷滅,那你這樣子的話,就是聲聞人的對治方法,偏空的思想。
(二)大乘的思想:是認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只是一念心顛倒而變成妄想,妄想不是讓你去斷的,妄想你要去感化它的!所以《楞嚴經》它的意思就是,你要進入你內心的世界,先找到你的真實的真如,然后坐下來,跟你的妄想溝通。我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個轉識成智,這個是轉,而不是斷。大乘佛法的妄想、煩惱是用溝通的方式來轉變它。因為它的本性是清凈的,它只是一念的妄動,產生一種虛妄的假相而已。就像這個水泡,水泡你可以把它轉變成水,其不變的濕性不失。所以這個地方要清楚你面對煩惱的方式,是用什么樣的態度,這會影響你未來的種性。
古德說:聲聞人在斷煩惱的時候,錯損菩提。他用很激烈的方式來消滅煩惱,結果他菩提心也發不起來。因為煩惱的性,就是真如的性,錯損菩提嘛!所以你看阿羅漢修到最后是沒感覺了。阿羅漢修到最后是想受滅無為,沒有感覺,沒有想法。那這個人就完了嘛。這不是一個有情眾生,所以唯識學上說,嚴格來說,阿羅漢入了滅盡定,已經不是一個有情眾生了。就是有情修成無情。那就跟一個石頭差不多啦。但是我們看佛陀成佛以后,他是無量的大悲啊,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去做種種的示現,因為佛陀在斷煩惱的時候,沒有傷害到他明了的覺性。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
你在斷煩惱的時候,你千萬不要造成后遺癥。我們有病,我們應該吃藥。但這個藥把病治好以后,不能傷到你身體的元氣,所以你的善巧就變得很重要。斷煩惱每一個人都會,問題是你用什么方式?我希望我們一個大乘的佛弟子,眼光放遠一點,你不只是斷煩惱,你的目的是要成佛。所以你在斷煩惱的時候,你要保存它的覺性。
那該怎么辦呢?這個方法——我們現在講最圓滿、速度快、又沒有后遺癥的方法:
首先,你先把心帶回家。我們講過…遇到煩惱活動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貪煩惱在干擾你的時候,不是提佛號,先安住一念心性。你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煩惱,那只是一個因緣的假相在動。那么安住一念心性的時候,再提佛號,然后再用止觀的方式跟煩惱溝通,說這個是虛妄的,那只是過去的一念妄動,這是一種過失相。你不斷的用佛法跟它溝通,這個妄想自然消滅掉,因為它不真實嘛。所以當這樣我們斷煩惱以后,我們叫做什么?佛法說:恢復本來面目、恢復你原來的覺性,是這個意思。那么這整個過程──當然安住、調伏。
這里,佛陀講出一個生活上的譬喻:
以喻合法
初成調伏:
【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