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一段,先說明這位菩薩白告佛陀,表達他內心皈依、恭敬的一種身口的儀式: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個念佛法門的當機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為什么叫大勢至呢?因為這位菩薩他具足廣大的威德之力,他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夠震動一切魔王的宮殿,乃至于能夠震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么大的威德之力,這叫大勢至。
這時候,他與其同倫;同倫是指同類,就是同修凈土念佛法門的五十二個階位;這五十二不是數目,是五十二個階位。五十二個階位是什么呢?就是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覺,這表示念佛法門攝機特別的廣,從干慧地的凡夫位,乃至于到等覺位,都是依止念佛而成就圓通的。這么多菩薩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是說明對佛陀白告之前的一種皈依、恭敬的儀式,以下才正式的敘述他所修的法門:
己二、正述所修法門(分四:庚一、陳白古佛授法。庚二、詳喻感應道交。庚三、法合顯示深益。庚四、述己自利利他。)
庚一、陳白古佛授法
先陳述古佛所傳授的法門,也就是說──每一種法門,在佛教里面都是要有本,不像外道。外道的法門是無本之學,哪一個外道在山洞打坐,突然間看到什么影像,持牛戒、持狗戒…外道的法門,是在禪定中,妄想出來的,不是一個道,沒有通往涅盤的力量。而佛教的法門,它肯定是有傳承的,一定是每一尊佛、每一尊佛傳承下來的。那么這尊佛是誰呢?是古代的一尊超日月光佛。我們看經文: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br/>
大勢至菩薩回憶他過去在凡夫位的時候,這樣恒河沙劫的時間,有一尊佛出現于世,叫無量光佛。從無量光佛到超日月光佛,這中間這一小劫的時間,有十二尊如來,相繼的出現于世間。而這最后一尊佛對大勢至菩薩的啟發是非常的重要,為什么呢?因為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他告訴我:所有的法門當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你直接從有相行,契入無相的三昧,這個是最容易得到成就的。
念佛三昧蕅益大師解釋說──實質上從本經的教義來看,是有三種的差別:
(一)惟念自佛:惟念自佛就是他在念佛的時候,是憶念他內心的佛性;自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我們看禪宗他也念佛,但是他念佛不是一種皈依的心,他念佛的時候,把佛號創造出來──南無阿彌陀佛,之后他就開始思惟,欸!我為什么能夠念佛呢?念佛是誰?他從音聲當中去找那個能念的心。所以他是依止佛號的假相,從這個佛號的假相當中,把心帶回家。所以這個惟念自佛蕅益大師說,跟前面二十四個圓通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說他的下手方便是從佛號回家而已,從音聲回家。因此惟念自佛是屬于圣道門所收攝。
(二)惟念他佛:惟念他佛是我們一般人比較習慣的──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當然它的缺點就是有一點心外求法,你心是向外攀緣的;向外攀緣的心,就容易被破壞,因為它是生滅變化的,就不牢固。所以惟念他佛的缺點,就是你那念佛的心,在臨終的時候,很容易被你的煩惱,跟外境的障礙所破壞。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
(三)自他俱念:自他俱念是最圓滿的。
什么是自他俱念呢?蕅益大師說:首先先憶念自己的佛性──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回光返照我一念心性,跟諸佛的心性平等無二;那么從自他不二當中,提起佛號,所謂──托彼名號,顯我自心。在禪凈雙修當中,我們所要觀的第一個是禪觀,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都是先把心帶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五陰身心──攀緣的心,帶回到一念心性,然后再提起佛號!
懺公師父在打佛七的時候,常常開示一句話──
念佛人,要緊的就是在本來無一物處當中,提起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