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 楞嚴(yán)經(jīng)修學(xué)法要》
你內(nèi)心的準(zhǔn)備,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的信心;第二個、你的愿力。當(dāng)你具足了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當(dāng)然信心指的是誰?對阿彌陀佛要有信心。愿力指的是誰?對凈土法門要有愿力,要有往生的愿力。你有信心,你啟動了他力門;你有愿力,你同時啟動了果地教;所以一句佛號信愿具足。所以一個真正念佛的人,他應(yīng)該同時要具足信心跟愿力。這個時候,他跟佛號接觸,他同時消業(yè)障、增福慧,同時也積集了往生的資糧,這才是一個真正會念佛的人。他于對佛陀的信心,對于凈土的愿力都要具足。
龍樹菩薩他提出一個概念說:佛陀有兩種功德,一者善根,二者福德。他說佛陀的善根是不能跟人家分享的;佛陀說:我把智慧送給你不可以!佛陀要把智慧傳給眾生,佛陀只能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頂多講一些語言文字,讓你自己去思考,你自己去覺悟。所以智慧別人幫不上忙,說我把智慧回向給你,沒有這回事情,你要打妄想,誰也救不了你,你自己要跳火坑,佛陀在你旁邊也沒有用。
蕅益大師說:沒有一個人可以進(jìn)入到你心中的妄想,把你帶出來!誰有那個力量?
你活在你自己的妄想當(dāng)中,你一定要住在你的妄想,說實在,誰也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走出來。但是福德就不同,佛陀所修的福德是可以跟眾生分享的。
所謂的他力門跟果地教──
是約著佛陀所成就的福德:他因地當(dāng)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這五個波羅蜜的福德,這些廣大的福德力,他把它放在一句佛號當(dāng)中。所以我們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只要你把心準(zhǔn)備好,你就可以啟動他力門,你也可以啟動果地教,凈土大德把這個稱作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即是什么?就著一個苦惱的、沒有資糧的心,當(dāng)我們正確的憶念佛陀名號的時候,就能進(jìn)入阿彌陀佛廣大的功德之海中,是這個意思。
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中,講一個小故事:
他說在桐城的地方,有兩個好朋友,這兩個好朋友一起到外地去做生意,其中一個朋友,突然間生病,就死掉。死掉之后,另外一個人就把他埋葬,繼續(xù)去做生意,做完生意,他把賺的錢,分一半給他往生朋友的夫人,如是、如是…的報告;說:很遺憾,你先生病死了,我把這個錢分一半給你!但是他往生的朋友的太太,對這件事情心存疑惑。說:你是不是謀財害命啊?他覺得很冤枉啊,就說:我?guī)サ臅r候,我也不知道他為什么會這樣子啊?而且我也如實的把錢分一半給你們啊!他太太還是不相信,他沒辦法啊,跑到他死掉的朋友埋葬的地方,跪在那邊哭訴,說:我實在很冤枉,你看我把錢分一半給你同修,你同修還冤枉我。欸!哭著、哭著,他朋友就在陰暗的地方現(xiàn)身了,變一個鬼神現(xiàn)身了,說:沒關(guān)系,我替你作證,你改天把我?guī)Щ丶遥腋姨忉尅_@時候,這個鬼神就跟這個人回家。
在路中,突然間遇到一些障礙,他就念阿彌陀佛!念佛的時候,身上放大光明,那個鬼神看到光明就怕啊…彈出去好幾公尺。后來他停止念佛的時候,這個鬼神就跑回來說:欸…某某人啊,你不要念佛,你一念佛啊,有一種強(qiáng)大的力量把我推開來,我不能靠近你。他那朋友說:好,那我盡量不念佛好了!但是過了一段的時間,又遇到一個障礙,他又念佛,這個時候又產(chǎn)生強(qiáng)大的光明,又把這個鬼神彈開來。后來鬼神就說:你這樣子,我真得沒辦法跟你回去;這樣子好了,你把我太太帶過來,我就住在這個樹上,你把我太太帶過來,我就跟她說明,洗清你的清白。他那個朋友就把他太太帶過來…
蕅益大師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他說:這個叫做什么呢?叫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換句話說說︰阿彌陀佛有大悲心想救拔我們,但是他必須在佛跟眾生之間,要有一個橋梁,這個橋梁就是誰?就是名號!阿彌陀佛他也不能經(jīng)常在人世間住世,所以阿彌陀佛必須把凡夫跟佛陀中間,要有一個彼此感應(yīng)的橋梁,就是這個萬德洪名,所以就把這個功德放在名號當(dāng)中。當(dāng)眾生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啟動了他力門──消業(yè)障、增福慧;同時也啟動了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就是整個凈土念佛法門的特色,成就這兩種的功德。
庚二、詳喻感應(yīng)道交
那么念佛法門它是有相行,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相狀,由這個相狀構(gòu)成所謂的感應(yīng)道交。這個相狀,我們應(yīng)該用什么方式跟阿彌陀佛感應(yīng)道交?這個地方把感應(yīng)道交的過程,它整個心地的方法描述得很清楚,我們看經(jīng)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yuǎn)。】
佛陀把這個感應(yīng)道交的相互因緣,他講出一個譬喻說:比方說世間上有兩個人,某甲跟某乙,某甲的內(nèi)心是經(jīng)常的憶念某乙,一專為憶──某甲經(jīng)常的憶念某乙的好處;但是某乙呢,卻已經(jīng)把某甲給忘掉了。那么感應(yīng)道交當(dāng)然不是單方面,某甲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去憶念其它的事情。這兩個人未來因緣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即便是相逢,相逢就是生長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方,乃至于彼此能夠見面,也都是視若無睹、當(dāng)面錯過,因為沒有緣,沒有緣就算你見面也沒有用!為什么叫沒有緣呢?因為某乙沒有憶念某甲。這是一種情況。再看第二種情況…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假設(shè)某甲跟某乙,二人相憶──就是偶爾的彼此互相憶念,某甲把事情忙完以后,偶爾憶念某乙,某乙也偶爾的憶念某甲,那么這兩個人產(chǎn)生一個因緣,當(dāng)然因緣就比較淺,比較淺未來的相逢,可能是一生、兩生,比較少生的相處、相遇。假設(shè)是二憶念深──就是經(jīng)常的憶念,某甲經(jīng)常的憶念某乙,某乙也經(jīng)常的憶念某甲,這兩個因緣就深啦!那么這種情況,在未來的生命當(dāng)中,從生至生,這個生是一生,下面那個生是多生;因緣淺的話是一生、兩生,因緣深的話叫多生,他們兩個之間的因緣,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樣,就彼此不會分開而經(jīng)常相逢。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人跟人之間的相逢,那是得有緣的啊!你看:為什么他會跟你做夫妻、他會跟你做子女,他會跟你做朋友,因為你們兩個過去生,都有彼此在憶念對方。
有人問我說:欸,師父啊!你看我會不會出家?我說: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想到什么?我們也可以測試一下你未來出家的因緣,出家不是絕對的好,但它也是一個因緣。如果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的憶念是──出家很枯燥、很無聊,那你今生不會出家,你來生也不會出家;如果你心中去憶念出家法的時候──欸…不錯哦,出家很清凈、享清福。懺公師父說的:世間人享鴻福,出家享清福。鴻福是帶業(yè),雖然有福報,但是很躁動。所以如果你憶念出家法的時候,你是一個美好憶念,你今生即便沒有出家,你來生一定有因緣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