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其實:你世間的因緣,你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你心中的想象已經產生一定的力量。就像你做母親的,你最在乎子女什么?你說,這個子女很會讀書,這個是最重要的嗎?未必吧!一個做母親的、做父親的最在乎的:你這個兒子心中有沒有我的存在,是嘛!你心中沒有我的存在,你結了婚,你心中只是憶念太太。欸!他心中沒有你的存在,你們的因緣就淡了。他再怎么會讀書、怎么有用,跟你就沒關系。所以我們看人跟人之間的因緣,最重要就是你心中有沒有我,這個是合乎佛法的緣起論,因為他心中沒有憶念你,你跟他因緣就淡了,即便他名義上是你的兒子,有這個兒子等于沒有這個兒子。所以我們講:相逢就是有緣,這個因緣的關鍵就是心中的憶念!
有些人觀念不正確,他說:為什么我們應該要往生到彌勒凈土?彌勒凈土在三界比較近,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比較遠。其實你往生跟遠近沒有關系。你心中不憶念,就算它在你隔壁都沒有用,你相不相信?
[往、不往生]——是你心理的問題,跟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都沒有關系的。我們這一念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哪有什么距離?
[往、不往生]——跟距離沒有關系,是你自己心理準備好沒有?障礙是來自于你心;你心中不憶念佛陀,佛陀在你前面都沒有用、住在你隔壁都沒有用,當面錯過!
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會不會去救拔某一個人…關鍵就是你心中有沒有佛的存在,你有沒有把阿彌陀佛當一回事,問題在這個地方。下一段就講很清楚了,前面只是一個譬喻,這以下合法:
佛陀,他把他的內心世界──他要怎么度化眾生講出來,他說: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陀說:身為一個佛陀,在一念的寂靜的涅盤心中,我那個大悲心啊,不斷的憶念十法界眾生,就好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但是佛陀也講出一問題是若子逃逝,雖憶何為?佛陀不斷的憶念眾生,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但是身為兒子,他一心一意只想在外面攀緣,甚至于想要離家出走,那么母親單方面的憶念,這樣子彼此間也沒有相逢的因緣。所以問題就是──這不是單方面的。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假設身為一個兒子,心中不斷憶念母親的好處,就如同母親憶念兒子一樣的至誠懇切,那么母子兩人,生生世世,就經常相逢而不再分離了。為什么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為什么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會跟佛陀同時出世呢?事出必有因──因為舍利弗尊者跟目犍連尊者,在過去生經常憶念釋迦牟尼佛。不過我們也不錯,末法至少還有佛法,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因緣是在尾端,至少法還在,沒有跟人結緣,跟法結緣。所以說,佛陀跟眾生的感應道交,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它是平等的照耀一切眾生,它釋放了很多的光明來加被我們,但是我們手上的水,如果是波動的或是平靜的,產生月亮影子的光明就不一樣。
這里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感應道交──能感的是我們一念心,我們一念至誠懇切的信心跟愿力;所感的是佛號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
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
感應道交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心力跟佛力,誰主動?心力主動,還是佛力主動?心力。答對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不能主動救拔我們,你要記住這一句話,因為佛陀是無念的。說,欸!佛陀主動救拔你,那佛陀動念頭了,那他就不是佛了。佛陀的心是安住在一個無念的心體,他是永遠存在法界的一種強大的力量,但是他不能主動救拔你,一定是你釋放一個力量,他才能夠有所響應。
我看有些人在解釋凈土宗,他講他力的攝受,講到最后…我聽那個意思就像外道的思想…佛陀可以完全把你…好像你不想去…他硬把你帶去那種感覺!沒有這回事情!
即便是他力門──也是你自己要有所準備──
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薩影現中。
我們一定要把前后的因果搞清楚,佛陀的心,他是不動念頭的,他常游畢竟空;那么是在眾生心垢凈的條件之下,佛陀影現中、諸佛影現中。你看《阿彌陀經》也是這樣,《阿彌陀經》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到,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臨命終的時候,你要先不顛倒──正念分明,然后才是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這一段經文,你一讀就知道誰是主動、誰是被動。
我講實在話:你今天沒有把自己內心準備好,阿彌陀佛光明是進不來的,進不來!即便他是他力門,但是他永遠也是被動的,你讀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佛陀憶念眾生這句話沒有錯,但是你不憶念佛陀,這個是沒有用的,不能構成感應道交的。
我們從這段經文,我們深深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