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修學法要,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六面,丙二、破五陰魔境。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破障篇,有兩小科:第一個破邪見顛倒,這是第二科破五陰魔境。
什么是五陰魔境呢?
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首先,我們剛開始是成就一種善業力;其次,再提升到正念力。我們一生當中,大概就是成就善業力跟正念力這兩個主題。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我們只是一份信仰的心,我們相信三寶的功德力,我們相信因果的道理,所以我們會勉強自己去斷惡修善。但是這樣的善念有個問題──因為在成就善業的過程,我們的心是一種向外攀緣,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向外攀緣。說:你為什么愿意布施呢?你為什么愿意持戒呢?因為我心中攀緣的,是一個來世的安樂果報!我希望我來生…因為布施、持戒而成就安樂的人天果報,所以我愿意去布施、去持戒、去忍辱,這時候你向外攀緣的心就有問題。
本經上說:當我們攀緣的,雖然是一種善法,但是它本身也是一種輪回性。
什么叫輪回性呢?是說:一個人,只要你是向外攀緣,你就會有一種對立的思考,善惡的對立,善惡交互的作用、交互的循環。所以當我們只是停留在積集善業的階段,你的善念是夾雜惡念的,這個是我們一般人很難發覺出來。你為什么造善?你心中對來生的安樂果報有所愛取,愛取正是一種貪煩惱。
我們一般人在造善的時候,內心隱藏了惡法在里面活動,這個就是輪回性。
等到得果報的時候──糟糕了,如同佛陀說的:以攀緣善法的心,成就安樂果報,譬如什么呢?一個美好的蛋糕、美好的食物夾雜毒藥。就是:你來生變成大國王、大富長者的時候,你的心跟安樂果報接觸的時候,就夾雜了煩惱跟罪業的毒藥──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你肯定會放逸的,因為你在前生就已經把這個惡種種下去了;所以當我們第二生安樂果報現前的時候,你就放逸;放逸之后,你那信仰的善心就消失掉了,取而代之是一種貪瞋癡邪惡的心現前。你一個邪惡的心面對廣大的安樂果報,那就開始造惡業了,第三生就墮落了,這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三世怨。
什么叫三世怨呢?
印光大師說:一個人,他以攀緣心來修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他同時產生兩種力量──對第二生來說,他創造一個安樂的力量;但是他同時也對第三生埋下了三惡道的禍根,叫三世怨!你第一世造業的時候,已經把第三世三惡道的力量埋藏下去。為什么?諸法因緣生──你因地的時候善中夾雜惡法,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它就會有問題了。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成就善業它本身是一種輪回性,善久就會成惡;一個人造善造久了…安樂果報現前,就開始放逸,放逸以后就墮落,墮落久了,他的苦惱吃多了,他就起慚愧心,又開始收攝身心,欸…這個人慚愧心一現前,他又起善。所以我們為什么在三界當中,就這樣起起落落?就是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是真理。
我們在善業當中──應該開始修學佛法,提升自己心中觀照的智慧,開始學習回光返照,不要老是看外境,那跟你沒關系的,那緣生緣滅的假相跟你沒有關系,你要回光返照:你從什么地方來?你的身心世界,你的本來面目是什么?你開始去思惟觀察真理,這時候你的心慢慢跟這一念清凈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相應了。以一念的清凈心,發起菩提的愿力,你還是一樣的布施、持戒、忍辱,還是照樣造善業;但是這時候的造善業跟之前造善業,那可不能同日而語,青山雖然依舊在,夕陽不是昨日的夕陽,心態不同了!你過去造善的時候,是一路向外攀緣,你現在是依止菩提心、依止清凈心發動善法,這個善法是菩提性的,不是輪回性的。所以菩薩在成就安樂果報的時候,他不會放逸,因為在安樂果報當中,他有覺悟的功德的加持。
本經的重點:就是希望我們從一個善業力的修學,提升到一種智慧的正念力的修學;以正念帶動善業,這時候你的善業是一種沒過失的善業。
六波羅蜜──它是以般若波羅蜜為根本、為引導;否則,我們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共外道的,外道也是修這些善法。當一個菩薩從一個善業的修學,轉成一種智慧的觀照的時候,他內心出現了一道清凈的光明,開始正念真如、隨順真如。這時候就會有問題,什么問題呢?因為我們一路走來,我們心中是顛倒想,你現在產生一種真實的光明,《楞嚴經》說的一種真妄交攻,跟你過去生、內心深處的顛倒妄想一接觸的時候,就把你內心深處五陰的魔境給表現出來。比方說:有些人平常很正常,一打佛七…欸,突然間他就一直哭,或者就一直歡喜。那個悲傷的感受,從什么地方來呢?他過去生有這樣的經驗、他小時候曾經遇到一些苦惱的事情、有些悲傷的感受…那些感受的種子,沉潛在內心深處,當他正念的力量一現前的時候,就會把他過去生,乃至于小時候的色法、感受、各式各樣的想法,把它逼出來。這時候你要小心,只要你一不小心,魔王就趁虛而入,那你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當我們透過全面的理觀后,一個菩薩開始回光返照、開始成就一種菩提性,但是你菩提的真實功德跟過去的顛倒妄想接觸的時候,遇到一些什么樣的情況,你應該怎樣去處理,你才能夠安全的過關,使令你功德不斷的增長,這就是這一堂課的主題──一個菩薩如何破除在修學過程中的五陰魔境,這五陰魔境是針對修行人才有的,你一天到晚顛顛倒倒,當然就沒有這個五陰魔境。
丙二、破五陰魔境(分三:丁一、總明魔事之由。丁二、正明五陰之相。丁三、結示消除次第。)
丁一、總明魔事之由(分二:戊一、正明魔動因由。戊二、勸誡迷悟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