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卷末感言
四是沒有進行對文獻證據進行文獻學上的檢視。
前三者,大抵都不出“想當然”三個字。
因為此三字最容易產生謠言,但只要我們多想幾步便不容易被謠言所惑。
比如說“魏晉南北朝時鹽是專賣的”這個論斷。
真是這樣嗎?是魏晉專賣,還是南北朝專賣?南朝和北朝都專賣嗎?南朝宋齊梁陳每一朝都專賣嗎?每一朝中的每個年份里,都在專賣嗎?
“專賣”又做何解?是只算朝廷直營,還是包含官商合營?南北朝里的專賣形式一直沒有變過嗎?用“專賣”兩字足夠囊括這么長時段的鹽政政策嗎?
大家看,只要多問幾句,謠言的魅惑力就大大下降了。
至于第四點比較復雜。即便古代文獻中的證據也不能就此做準。比如要用宋代的文獻,去證唐代如何,就不如以唐代文獻證唐代。而唐代文獻本身之間,也有性質差別,要根據寫作時間的遠近,文本體裁的不同,創作傾向和目的等等要素來做綜合判斷。
再進一步,甚至有時候正史未必比小說要“真”,小說故事情節雖然是假的,但它卻能反映出某種“真實性”,比如曾經流行的某樣情緒,某種觀念,甚至某個謠言,都折射出當時的某種“真實”。而正史則時有修飾避諱之辭,這就需要用其他文獻來與“正史”進行“互動”,從文本的“修辭”與“縫隙”處發現隱秘。這個話題談起來一個學期都擋不住,就不說了。
最后我寫一下這本書的寫作緣起,作為本章感言的收尾,不過小伙伴們容我偷個懶,這次就不加注解,也不俗易字句了:
劉宋之季,桂陽王休范起兵尋陽,挾上流雷霆之勢,欲逞窺窬之望也。
當此之時,都下寒心,莫有固志。訛言兵頓新亭,士庶詣壘投名者千數。
齊高帝憑城撫眾:“身是蕭平南,諸君善見觀。”
當時風采,至今使人傾想。
每讀史至此快意處,夜窗默坐,影事上心,若見慶之軍孤,侯景內寇,未嘗不扼腕振臂,拊心嘆息。
惜哉,曩時之不可復追。
英雄無覓,陳跡猶存。每覽王在晉所撰《歷代山陵考》,稱羨不已,至負笈古都,早有尋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