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掉鏈子的老朱
楊少峰楊大知縣在寫完彈劾趙知縣和曲阜縣知縣孔希大的奏本以后,就把這兩人徹底拋諸于腦后。
對于楊大知縣來說,趙知縣和孔希大根本就是兩個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趴菜,與其分出心思去關注他們,倒還不如把心思放在中秋節(jié)上面更重要一些。
中秋節(jié)在大明朝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節(jié)日,也逐漸有了吃月餅祈福的說法。
月餅一詞,其實來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
不過那時候月餅還只是一種可用來食用的點心,蘇軾在《留別廉守》一詩中曾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說明這里的“月”與中秋并無聯(lián)系,只是說明這種餅形如滿月,并不能推證是中秋十五所食的月餅。
月餅與“中秋”產(chǎn)生聯(lián)系,大致就是從元明時期開始的。
大明隆慶年間有一個叫做沈榜的官員,這位其實是個比楊少峰還要倒霉的牛馬,在擔任順天府宛平知縣曾編著《宛署雜記》,其中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萬歷年間,有個揮刀自宮的狠人劉若愚在其編寫的《酌中志》中記載:“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只可惜,楊大知縣身為一只光榮的單身狗,也只能自己一個人在衙役里過中秋了。
楊少峰站在廚房門口,看著縣衙聘請的廚娘陳劉氏忙著制作酥皮,制作月餅餡。
這時的月餅是用小麥粉、飴糖、豬油等材料制皮,餅餡則是有豬油丁、松子、果仁等,類似于后來的蘇式月餅和京式月餅。
對于這種口味的月餅,楊大知縣其實是不太喜歡的,而且寧陽縣終究是個又窮又小的縣城,像松子、果仁之類的東西其實很少。
至于豬油丁,這種東西讓寧陽縣的老百姓們吃肯定很受歡迎,因為這時候的百姓普遍缺少油水,肥肉其實比瘦肉要更受歡迎,但是對于楊少峰而言,月餅里放豬油丁簡直就是異端……
然后,楊少峰就對廚房提出一個要求:“無論如何不許放豬油丁,就是放也只能放瘦肉丁或者雞肉丁,要不然本官一口都不吃!”
廚娘哎喲一聲,笑道:“大老爺啊,這月餅里要是沒有豬油丁,可就一點兒油腥味兒都沒啦,還有那雞肉,要是不先炒過,那雞肉可不得腥啊?”
楊少峰道:“就是因為擱了豬油丁會有油腥味兒,所以本官才不吃的。至于雞肉丁……”
楊少峰就忽然因為雞肉丁而想到了另外一樣東西。
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