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楊少峰:本官還是太心善了!
沒辦法,秋后的氣溫一天比一天低,早晚的溫差也一天比一天大,哪怕是躺在院子里曬太陽,也必須裹上毯子才會不覺得冷。
然后,楊大知縣又開始琢磨著社學具體該怎么搞起來。
搞社學,不是說光有教材就行的,畢竟整個寧陽縣里就沒有幾個識字的,光有教材也沒什么蛋用。
可是要讓楊大知縣親自去講課,楊大知縣又實在是做不到——大明時期的孩子們要學習的內容,跟楊大知縣小時候要學習的內容完全不同,楊大知縣懂得水池里同時放水接水,卻不懂八股文該如何破題如何束股,而大明朝未來的科舉卻又必然會考這玩意兒。
所以,現在擺在楊大知縣面前的問題就是上哪兒弄兩個苦力來寧陽縣當老師。
找朱標?
找朱標肯定是不行的,畢竟兩人從來沒見過面,楊大知縣也不太好意思直接空口白牙的找朱標要人。
找朱重八?
找朱重八倒不是不行,問題是老朱現在連那些不識字的老百姓都能抓去當官,手底下必然也是極度缺少人手。
暗自琢磨半晌后,楊少峰楊大知縣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一時半會兒的還真找不到讀書人當苦力。
而除了教書先生的問題以外,楊大知縣所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百姓是否愿意讓孩子進學讀書。
憑心而論,按照中原堂口百姓對于讀書的一貫重視,楊大知縣原本應該是不需要為這個問題而犯愁的。
但是在真正見識過春耕、夏播夏收和秋播秋收以后,楊大知縣就徹底改變了想法。
讓自家孩子讀書固然重要,可是跟讀書比起來,讓一家老小能夠活下去顯然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如果是兩三年以后,楊少峰相信寧陽縣的百姓不會在乎是否缺少一個半大孩子做為勞動力。
但是現在的寧陽縣不行,短短半年多就經歷過一次旱災、一次蝗災外加一次秋收大豆前暴雨,寧陽縣的老百姓現在更關心地里的收成問題,缺少一個半大孩子做為勞動力,往往意味著糧食的收成會受影響。
這是老百姓們無論如何都難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