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二章 抄沒數億兩黃金回國(三合一)
雖然同在一片地球上,但彼此之間大有相差一個維度的趨勢。
基建方面,鐵路里程和公路里程每月都在大幅度的增加。
尤其是西南這些原來還是靠鳥道水道通行的地方,為修鐵路公路,增建的大橋數量比歷史上西南地區的石橋數量總和還要多幾倍。
而且好的是,這些花費都不是國內的人掏錢,也不用將江南這些富庶之地的財富多收一些用來資助這些在大明還屬蠻荒的地方改善交通條件。
因為這些花費皆來自全球掠奪所得。
所以,大明改善貧困地區的代價也不用犧牲富庶地區,因而避免江南許多百姓因為商稅過重而又復桑田為農田,打斷該地區工商業的發展,甚至使其返回到以前的農耕生產模式。
蘇州因此已徹底成為具備后世所謂的現代功能的大都市。
即擁有最密集的科技產業與最多的科技人才,而可以虹吸周圍乃至全球的資源和人才來這里加工和深造,并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
當然也跟如今的蘇州沒再有兵燹之害有關。
歷史上,明中后期開始,蘇州就漸具有現代化城市功能,周圍南潯、朱家角這些市鎮的絲織品原料都要運到蘇州閶門一帶,賣給蘇州的商賈,在蘇州加工為成品后才能行銷全國乃至全世界。
因為當時的蘇州擁有全國最多的技術工人。
當然,后面因為滿清入主中原而打斷了蘇州繼續蛻變的進程,而后面則因為科技是西方領先,生產技術也是西方領先,所以更便于外貿以及外資辦廠的上海便后來居上,從一個小縣城變成制造業與金融業都很強,而輻射周邊數省之地的大都市。
歷史上,蘇州能漸具有現代化城市功能,而成為明清時期的技術產業中心,也跟這一時期的內需占主要需求有關。
這一時期,主要還是北方用兵的軍費需求以及京師的皇親貴胄以及官僚們的消費為主。
作為蘇杭大運河在江南中心地帶的蘇州也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州的絲,松江的棉,這些來自富庶地帶的各類原料都要在這里集中,加工后運去京師,滿足達官貴人和軍隊的需求。
因而,蘇州也就因此云集了大量的技術工人和手工業者。
而這一世的蘇州因為沒有經歷歷史上的那次亂世,再加上工業革命又肇始于大明,所以使得本就手工業發達而富有底蘊的蘇州繼續成為大明的科技和工業中心。
首先是這里的技術工人最先成為大明第一批新型紡織業乃至后面蒸汽機產業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