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稻作起源之華南說
因為,這年頭圖書館或者資料室都有意識的保存報紙跟相關書刊雜志。
其實,大部分的資料省博的圖書室都有。
書架上是書刊雜志都都擺得整整齊齊的,基本上購買訂閱的書刊雜志都會保留。
甚至報紙也是如此。
都用報紙夾子夾在一起,掛在書架墻壁上,歸類清晰。
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查找資料的時候,更加的便捷。
查找資料,蘇亦大概花了一天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就是觀看資料了。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中大丁穎教授的《中國水稻栽培學》。
丁穎教授,或者是是丁穎院士,早在55年就當選科學院的學部委員,也就是現在的院士。
說是中大的丁穎教授,然而,丁穎教授并不僅僅是在中大任教,他還是中國農科院的首任院長,也兼任過華南農學院的院長。
他不僅是著名的農學家,還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也被稱為中國稻作學之父,或者是雜交育種技術之父。
因為丁穎教授,早在1927年成功進行了水稻的雜交育種,也就是中山一號,為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嗯,雜交水稻和雜交育種其實關系不大,是完全兩個概念。
想要了解石峽稻遺跡,水稻栽培學就必須要了解,除此之外,還要了解丁穎院士在水稻起源方面的學術主張。
其實,對于蘇亦要研究石峽稻遺跡,不止楊式挺意外,就連沈明也意外。
因為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說,蘇亦都不應該選擇這個方向。
北大的考古傳承不是這一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