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宿白集
《漢唐宋元考古》,講稿圍繞城址、墓葬、農業、手工業、宗教、少數民族、海外交通等遺址遺跡,勾勒并打通從秦漢到宋元中國考古學的歷史脈絡。書中所收作者授課時邊講邊在黑板上繪制的草圖,更把讀者帶入北大考古學專業學習的講堂。本講稿是學習周秦以后中國考古學的書和工具書。
古代中國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畫史專著——《歷代名畫記》,出自唐代杰出的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本課講述《歷代名畫記》的體例與內容、流傳與整理及其續作文獻,也講述了張彥遠的家世及其時代。掌握并學會使用重要的古代文獻,是從事考古藝術史研究的必由之路,通過這門課,宿白先生示以軌則。
不過唯一遺憾的是,這本書并沒有把《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的講義收錄其中。
根據蘇亦的了解,光是《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講義,從上世紀50年代可以一直排到90年代。只不過宿先生覺得這些講稿都太老了,沒意思了,就沒有出版。
不然,蘇亦再學這門課程,更加的事倍功半。
這些講稿,對宿先生來說太老,但對于研究學術史方向的學生來說,完全就是珍貴史料。
把不同時期的講稿目錄放在一起比對,就能看出這個學科由簡到繁的歷史。這些講義,才是隨著新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宿先生增補修訂時間最長的文字。
蘇亦他們現在使用的《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講義,從50年代就開始編寫,但,77級的新生入學的時候,又重新編寫刊印,對于舊版來說,增加了不少的內容。
前世沒有機會收集宿先生的系列講義,這一次,重回北大讀書,蘇亦就特意從考古教研室閱覽室收羅這些講義。
所以在課堂上,看著他拎著一疊講義過來,許婉韻他們都好奇不已。
“那拿這些東西干什么?”許婉韻問。
姚華山說,“估計是拿來對比研究吧。”
馬世昌解釋,“他啊,是說通過宿先生這些講義來研究學科發展進程。而且,還說自己沒讀過北大本科,要收集這些講義,假裝自己當年也在咱們北大讀書。”
聽到這話,許婉韻嬌笑不已,姚華山也哭笑不得。
蘇亦笑,“馬師兄說的對。”
馬世昌說的確實是實話,他收錄這些講義,除了研究價值之外還有收藏價值,畢竟這些東西,也算數版本學的范疇了。
不過前世,蘇亦研究魏晉南北朝考古用的工具書,是社科院出版的《中國考古學·三國兩晉南北朝卷》,這書一共有九卷,都是陸續出版之中,沒有一下子出完,所以想要買這套書,都要慢慢等待。
等待的過程,是讓人非常揪心的,前世云大的圖書館都沒有這套書,主要是這套書真心不便宜,而且,而又不是必備的東西,沒有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