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面,戊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整部《楞嚴經》的修學宗旨,主要的就是引導我們一個生死罪障凡夫,如何來修學《首楞嚴王三昧》。這個三昧的修法,它的觀念只有一個,那就是引導我們能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回光返照是約著我們因地的修行,正念真如是一個果地的功德,透過回光返照而能夠正念真如。所以對我們來說,回光返照就是整個《楞嚴經》的根本思想。當然這樣的一個觀念,從本經的修學次第,它勘出了安住力、調伏力跟堅持力三個次第。
我們看經文的結構,佛陀是先破妄顯真,來說明安住的問題。這個安住的意思,在整個經文當中,佛陀是把生命的現象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我們生命當中暫時的因緣。一個是我們生命當中永恒的功德。這就好像一個大海,它被這外面的風一吹,產生一個波浪。當然風很多,風不斷的吹,波浪也不斷的創造,一個波浪接一個波浪。但身為波浪,它不會持久的,因為它產生以后,它沒有多久又回到大海之中,這叫夢幻泡影,它是一個水泡嘛。
這種水泡——暫時的因緣又比喻什么呢?
一、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產生一個感受:
當我們是一個善業力表現出來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美好的感受。你看有些人福報大,他吃什么東西都感到快樂,他聽到的音聲都是美好的音聲,他的色聲香味觸法,一接觸的時候完全是樂受,這種人善業力強,過去生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力特別強,他一生當中,快樂的感受是遠遠超過痛苦的感受。當然也有些人的受是痛苦的,他一生當中,他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痛苦的感受是比較多的。
那么這一部分叫做什么?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部分只有認命,你沒有其他的方法,因為這是過去的業力的一個種子的顯現。佛法面對過去就是認命,沒有其他的方法,我們不能去改變過去,佛法是重視未來的,因為過去不能改變嘛,只有承當、只有認命。
二、這個感受下一步會讓我們產生想像:
當然想像就有所謂的善惡,因為這個想像做主你就要準備造業了。有些人遇到快樂的感受,產生鼓勵,我要繼續的修善;有些人產生快樂的時候,產生墮落,所以這個面對感受的想像就有善惡的差別。當然這個想像從什么地方來?也是你過去的種子啊。你平常打什么妄想,你今生還打什么妄想。你看:有些人他很小的時候,你給他一個玩具,他就知道把這個玩具跟人家分享,他就有那種布施的想像,他的心跟玩具接觸的時候,他就愿意跟人家分享。有些人就是從小就看得出來他喜歡占有,這就看得出來過去生啊,有些人是打布施的妄想,有些人打慳貪的妄想,等流性。
所以我們今生不但把前生的業力繼承下來,也把前生的思想也繼承下來,就構成我們今生當中主導我們兩大因素:第一個、我們心中的感受;第二個、我們心中的想像。我們一般人大概就是會被這兩個所主導。為什么呢?就像本經說的,以攀緣心為自性者,因為感受跟想法都要跟外境碰撞才能夠產生。隨境而生,也隨境而滅。
那我們的問題出在哪里呢?
我們的問題在本經上說: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感受、住在這個想法,這就糟糕了!以攀緣心,攀緣心沒有太大的錯。因為攀緣心這個是過去生的感受跟想法。但是當你住在這個感受跟想法的時候,我們開始啟動了無始生死的業力。所以本經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住在感受、住在想法的時候,我們的心變成落入了生滅心。
生滅心有兩個很大的過失——
第一個、你不得自在:因為你沒辦法操之在我。你的感受、想法是從什么地方來?過去的業力顯現的。你順境的時候,你內心是安定的;你逆境現前的時候,你心是躁動的。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他的心還是一樣起起伏伏,他就是永遠找不到一個家,雖修善業,心不安住啊。為什么呢?因為他住在自己的感受、住在自己的想法。所以為什么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弄到自己很多的掛礙跟恐怖?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我們內心當中的感受、今生所累積的想法,全部破壞的時候,我們受不了。因為我們平常跟它緊緊的咬在一起,突然間,我們今生所依止的受想行識要被破壞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感到很大的恐怖、很大的痛苦,這就是一個人臨終起顛倒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平常就已經把自己弄到心有千千結,打不開了。
感受跟想法沒有錯,因為我們是繼承過去生的業力、繼承過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不是去滅除感受跟想法,因為你也做不到。而我說:我從現在開始,我不要有任何感受,也不要有任何想法,這個是強人所難。我們會繼續的,有感想、感受,會繼續的打妄想,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無住,你可以把心帶回家。你觀察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就是一個過去生的因緣、一個碰撞產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對過去,它沒有叫你肯定,也沒叫你否定,它告訴你無住,你肯定要把心帶回家,你才能夠得到自在。如果你想得到臨命終的自在,其實這個跟念佛多少沒有太大的關系,跟你心中的智慧是有關系的。你平常的時候就要注意,你面對你的感受想法的時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離——不隨妄轉,你才能夠得到自在。所以這個生滅心第一個過失:就是臨終不得自在。當然你平常就不自在,所以臨終也不自在。
第二個、你修學不得圓滿:正如阿難尊者在本經的感嘆: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我也是很努力的拜佛、誦經、持咒,但是我總是對出世的圣道進不去。為什么呢?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