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滅就是心中的寂靜相叫滅,生是心中活動,心中很多的分別活動叫做生。那么遠離生跟滅兩相狀,才能夠超越行陰的邊防。
五、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個識陰的邊際是湛,湛就是有為的生滅之法,合湛是無為的寂滅之法,所以這阿羅漢他在識陰當中,他是住在這個無為的寂滅法,所以從大乘佛法來看阿羅漢圣者,他是活在無為的寂滅法,因為他是住在空性,他不能產生隨緣的作用。
這一段整個意思就是說,我想這一句話它最重要就是,給一個大乘佛法一個修學的目標——
當我們開始走上路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里,你才能調整自己。
大乘佛法的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中道,遠離兩邊順入中道。
我們看大乘經典,佛陀在開示菩薩他很少講一句話,除非他要對治你,一時的對治,那是從對治悉檀,只要佛陀發明的是一個真實義,從第一義帝悉檀來說,佛陀講話肯定是講兩句話的,佛陀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一定說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佛陀在講大乘,在引導大乘菩薩,他的思想永遠是一種平衡式的思考,聲聞法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對立的,你看聲聞法對娑婆世界是極度厭惡的,佛陀告訴我們,對娑婆世界你要保持距離,但是你又不能夠完全斷滅,就是見相離相,你不能執著你要無住,但是你可必須要保持深心、菩提心來面對它,所以有人說,大乘菩薩的性格,所以這個人是不是適合修大乘佛法,看性格就知道。
最適合修大乘法的性格——調柔清凈。
生死凡夫就是很雜染,內心有很多的煩惱,雖然調柔但是雜染那沒有用。
二乘人當然很清靜,但是二乘人的清凈你發覺他是對立的,他不調柔。為什么?因為二乘佛法的空性,他是不能隨緣的,二乘人觀一切法空,他沒有隨緣意。
菩薩一切法空,他雖然不變但是他有隨緣意,空性中有隨緣,所以他清凈中又帶調柔,調柔中又帶清凈。
在《華嚴經》里面,最有代表性的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他的名稱就知道了,什么叫普照呢,體性同遍曰普,菩薩的內心安住一切法空,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平等,但是他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產生賢,隨緣成德謂之賢,他能夠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不否定當下的假名假相假用,利用當下的因緣來歷練,來積功累德,歷事練心。
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整個菩薩的修學永遠是遠離兩邊的,比方說:
一、你現在的心很沉悶,那你就要修假觀,所以你一個人要善調其心,你心很沉悶了,又修空觀更沉悶了,你要想想,唉,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娑婆世界的過失,從這個因緣的假相,娑婆世界的雜染相,極樂世界的功德相,來啟發你的好樂心。
二、你的心已經很躁動了,那么你要多修空觀,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其實是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的,那么娑婆世界的雜染相,也本來沒有的,就把心慢慢的沉靜下來。
總而言之你太過于主動,你就用空觀調伏一下,有時候我們的心會比較主動,但是過分的主動就變成躁動,但過分的沉悶也不行,到時候,就像《大乘起信論》一個菩薩經常觀空觀,空觀的力量太強,會產生兩種過失,第一個不樂修善,不好樂修善,那個地方很多的義工要做,你不想去,忘失大悲,對眾生的痛苦沒有感覺,那你到這個程度你就知道,哦,我空觀太強了,用假觀來調伏一下,總而言之,菩薩經常用中道的智慧來善調其心,使令自己遠離兩邊順入中道,這是這一句話的意思。菩薩的一個調心的目標。
戊二、并銷次第
前面是它的一個目標,這個地方講它的過程,那么它的過程消除是一個什么樣的修學次第呢?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