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這五陰的根元呢,它的生起是重疊生起的,它是一個生完再生一個,一個生完再生一個,好象那個洋蔥一樣,它是一層一層的,那么它生起的次第呢,是[生因識有],它是由細而粗,先有識陰,因為識陰是最微細的第八識,然后才有行陰想陰受陰色陰,生起是由細,細相到粗相,但是我們在消除這個五陰的執取,剛好相反,滅從色陰,是從最外層最粗的,從色陰消除乃至于受想行識,是這樣一個次第。生起是由細到粗,滅除是由粗到細。
理則頓悟,乘悟并銷,我們觀一切法空,那當然一空一切空,理觀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你不能夠說,我觀到都是本來無一物,我看這個麥克風,卻是執著是有,不可能,你既然觀一切法能夠真實了解一個法是本來無一物,每一個法都是這個道理。但是事相就不一樣了,事相的消除它是一個一個,先滅除色陰,我們要先遠離外境的執取,再遠離自己的感受,再遠離自己的妄想,那慢慢慢慢再對治行陰識陰,它是有它的次第的,所以佛陀在前面的經文已經把這個劫波羅巾的六個結,這個六結我們前面講過了,[動靜根覺空滅]剛好配五陰,那么到現在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再來詢問,到這個地方,佛陀已經把經文講得將近圓滿了。
這段經文的重點就是說,佛陀是講一個觀念說,菩薩當然本經它是有理觀有事修,理觀它是一個總相,觀一切法的總相,但事修它是別相的對治。不過從本經來看,理觀是特別重要,理觀是影響到你的種性,你這個人你一生的修學的格局到什么程度,就看你心中是經常用什么道理來思惟。
天臺宗很強調種性,懺公師父常說你這個人性格怎么樣,你學佛以后到現在你遇到所有的事情,你就考慮到你個人的因果,我這樣做對我自己有什么樣,未來有什么樣的安樂痛苦,你就扣緊你自己的因果在思考,你今生大概就是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大概跑不掉了。因為你的思考模式去影響到你整個種性了嘛,你完全用人天的因果來思考,人天種性。一個葡萄的種子它長不出蘋果出來的,你整天的思考都是無常無我,對所有事情完全一概的厭離,聲聞種性,你能夠保持大乘的安住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這個是成就無上菩提的種性。所以你今天依止什么道理來思考事情,影響到你的根本的種性,乃至你做多做少,那影響你成就的快慢。
理觀是比較重要,因為你理觀大概建立起來了,種性成就了,那其它是……你一個人修行上路了,上了高速公路,那你開的比較慢開的比較快,那到達目標是遲早的問題了。
印光大師常說,一個人,真實發了菩提心,那是什么一個境界,王子墜地,功超群臣。
你生長在王族之家,你要繼承王位的,你今天用人天的思考,用無常無我的思考,你頂多做到宰相,宰相你也不能繼承王位啊,因為你不是那個種性。
菩薩是先建立理觀,然后依止理觀來帶動你六波羅蜜的事修,這才是正確的!
先成就你的正確的思考模式,你才有資格來談對治談修行,你的中心思想都沒有建立起來,菩薩云何應住,怎么都沒有安住,你怎么修行呢?不可能修行的,那么這個地方就是說,理觀是第一要務,大開圓解,明白第一義諦,建立正確的思考模式是根本,然后從這個思考模式去發動你的斷惡修善度眾生,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以理觀帶動事修。
戊三、結勸傳示
佛陀對我們弟子的一個結勸,勉勵我們把這樣一個大乘的中道實相的道理,傳布到后世。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佛陀在講完這部經的時候呢,他講了一個結勸,從結勸當中佛陀是兩個勸勉,第一個從自受用的角度,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應該好好的將這個五陰妄想的根元,用空假中三觀,它本來是即空,告訴你自己面對煩惱的時候,第一個貪欲的煩惱、瞋恚的煩惱在心中活動的時候,經常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煩惱的,但是我還是面對這樣煩惱的假相,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那么從一個空假中三觀,空觀觀察它是本體是清凈的,假觀觀察它是一個因緣的假相,那么依止這樣保持中道,從這個地方的心得開通能夠開悟通達中道的實相,菩薩經常用空假中三觀來建立自己中道實相的觀念,成就自己的菩薩種性,這地方是自受用。
當然,菩薩有大悲心,應該將此中道的實相法門,傳到末法當中諸修行者,使令能夠他受用,讓眾生也知道一些修行的觀念,什么觀念呢?令識虛妄,深厭自生,了解五陰的虛妄而厭惡三界的心自然生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那么雖然我們知道五陰是虛妄的,但是在五陰當中也有它的一個真實的功德,我們講過五陰相狀是虛妄的,體性是真實的,所以離開五陰你也找不到真實的功德,在五陰當中去磨煉,去找到你的菩提涅槃的功德,而不貪戀三界。
佛陀的結勸——五陰不能夠執著,但是五陰也不能夠完全斷滅。
這個地方把中道思想作一個總結——
菩薩對于生命啊,不能執著,但是不能完全逃避,因為你五陰它是虛妄,但是它里面有涅槃啊,涅槃性在里面,你不隨它轉你就能夠把這個……,所以我們常說輪回性跟涅槃性,菩提性是不二的,五陰你要被它所轉,那你就變成輪回性,你能夠不隨它轉,不隨它轉它就變成菩提性,所以五陰到底是好是壞?生命到底是……對你來說你今生的生命,你今天的生命從父母生到你現在,你的感覺你的妄想到底對你來說是一個禍害,今生的生命到底對你是一個功德,答案是不一定,看你怎么操作,你操作得當,今生的生命會創造一個很大的功德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