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六經注我!
在經過講解之后,同學們對今天所學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夫子就領著同生們誦讀,他讀一遍,同學們讀一遍,如此幾次后夫子就開始抽人回答問題。
第一個抽中的是一個七歲左右的小屁孩,夫子將戒尺拿在手中,要是他答得好,自然是皆大歡喜;要是他的回答不能讓夫子滿意的話。戒尺就會輕輕印在他的手上。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這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這兩句話出自于漢朝崔瑗的座右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意思為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和短處,不要依仗自己的長處而驕傲自大、盛氣凌人。
舉兩個例子:
有一次,顏回向孔子請教朋友間的相處之道,夫子回答說:“君子對于朋友,即使認為對方有所不當,也只說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愛之人,念念不忘的是朋友過去對自己的恩德,而不記過去的仇怨,這是仁德之人的存心啊!”
武叔在與顏回交談中,過多地指責他人的錯誤,并加以評論。
顏回并未與他談論,只是婉轉地提醒道:“言人之惡,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
意思就是談論別人的不是,并不能因此而顯出自己的美好;講別人的邪惡,也不能顯出自己的正直。
孩子恭敬地回答道: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也會有很多不足之處,對于他人的是非過錯我們應該以一顆包容心、清凈心來對待。”
“因此,有道德的人遇到事情,只是就事而論,不議人是非長短;只反省自己的錯誤,不去批評指責他人。”
“善,所言甚是!”夫子很滿意陳昭的回答,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
這都是夫子上課時講的內容,孩子不過是簡單復述了一遍,但能做到這一點,也稱得上一句“敏而好學”了。
可不要以為陳昭花了大價錢開的學堂就教了這個!
夫子接著再問道:“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此話何解?”
奉養父母,侍奉君主,需要的是嚴肅和恭敬。對父母盡孝應當竭盡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獻出生命。